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滾動 紙媒
2014年01月30日09:58|來源:海外網|字號:
海外網1月30日訊 英國經濟學人網站1月27日發表了題為《奧朗德肥皂劇的經驗和教訓》的文章。文章稱,最近法國總統奧朗德的緋聞事件鬧得沸沸揚揚,法國民眾對此的態度展示了法國社會的三大變遷。
全文摘編如下:
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奧朗德剛剛結束對梵蒂岡的訪問以及與羅馬教皇的會晤,當時時間1月27日他就又開始前往土耳其進行國事訪問。在緊湊的日程中間,奧朗德在1月25日終於抽出了一點時間來澄清自己復雜的感情生活。這位法國總統言簡意賅地說,“我希望人們知道這件事,我已經結束了同瓦萊麗·特裡耶韋萊(如圖)的伴侶關系”。這份聲明聽起來就像是裁員通知。奧朗德從未展現過這般決斷力,通過這一聲明,他也讓圍繞在其感情生活周圍的不確定性和混亂告一段落。這一切都是法國名人八卦雜志《Closer》挑起的:兩周前,該雜志爆料奧朗德與法國女演員茱莉·加耶(Julie Gayet)之間有緋聞。
現在,法國民眾正在分析這場肥皂劇的最新情節,我們卻可以從法國現代政治最詭異的一個月中得到一些經驗和教訓。首先,盡管法國人標榜自己在對待政治人物時會嚴格區分其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但是現實情況卻比這要復雜。根據《Closer》雜志的爆料,據稱是法國總統的一名男子乘摩托車來到了加耶居住的公寓,而公寓的地點距離愛麗舍宮非常之近。《Closer》雜志曝光此事之后,民意調查顯示77%的法國人認為這完全是私人事件。
法國人在面對民意調查者時或許會這麼說,但是他們的行為卻截然相反。那一期的《Closer》在幾個小時之內就銷售告罄,接下來的一期同樣也被消費者一掃而光,原因是這期雜志聲稱奧朗德與加耶的緋聞早在2012年競選之前就開始了。從《巴黎競賽畫報》(Paris-Match)到《Gala》,流行周刊類雜志紛紛在封面上刊登了這一故事,盡管它們非常清楚如果自己被告上法庭,那麼肯定會被判處罰款。根據法國的法律,所有人都享有“私人生活受到尊重”的權利。無論是脫口秀還是電台節目,其重點都放在了解密總統的感情生活方面。
法國已經發生了變化。它已經不再像過去那麼尊重隱私權。令人震驚的是,偷拍到奧朗德騎摩托車幽會加耶的攝影師塞巴斯蒂安·瓦利拉(S?bastien Valiela)恰好是1994年偷拍到法國前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的秘密情人和私生女的人。但是,瓦利拉最近向法國電台透露說,1994年發表那些照片之前他已經獲得了愛麗舍宮的許可。20年之后,《Closer》雜志在毫無征兆地情況下把奧朗德逮了個正著。或許與充斥著各種爭執的英國小報文化相比,法國在這方面還遠遠落后。但是按照法國的標准來看,這已經是革命性的變化了。
其次,法國人之所以對這一切感到擔憂,其原因似乎與道德上的譴責無關,而是在於他們認為奧朗德不夠真誠。名義上來說,法國或許是一個天主教國家,但是法國人把宗教看得很淡。法國人認同奧朗德從未與特裡耶韋萊結婚,也認同他沒有與前社會黨總統候選人塞格林·羅雅爾結婚,盡管他與羅雅爾育有四個孩子。但是,奧朗德在競選時承諾要做一位“正常的”總統,但是他騎摩托車與情人約會並不是法國民眾期待的“正常總統”風范。
另外,經歷了“閃叮當”總統尼古拉·薩科奇(Nicolas Sarkozy)之后,奧朗德在競選時向選民們承諾,自己的表現肯定會無可挑剔。在一場著名的電視辯論中,奧朗德信誓旦旦地表示“保証自己的行為任何時候都是法國人的典范”。奧朗德的緋聞事件被曝光之后,特裡耶韋萊因壓力過大而入院接受治療,但是上周卻踏上了前往印度的人道主義行程。她作為“第一女友”期間從未獲得法國民眾的歡迎。但是,如果《Closer》的爆料是真的,而且奧朗德與加耶的關系並非最近才發展起來的,那麼奧朗德與特裡耶韋萊的伴侶關系就值得懷疑。在此之前,特裡耶韋萊一直扮演著法國第一夫人的角色,而且還有5名工作人員供其調遣,這5人的工資均由政府承擔。
法國《世界報》(Le Monde)發表了一篇言辭犀利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社會學家弗朗索拉·德桑利(Francois de Singly)認為,法國人本來可以容忍“資產階級婚姻”中的不忠誠行為,但是讓他們感覺難以接受的是奧朗德與特裡耶韋萊表面上保持著“浪漫的伴侶關系”,實際上卻沒有認真對待這段感情,而且人們感覺兩人之所以保持伴侶關系,只是為了給彼此行方便。
第三,盡管在過去兩周一直處於鬧劇的中心,奧朗德的政治生涯很可能不會受到多大打擊。在第五共和國的歷任總統中,奧朗德的支持率已經創下了新低。舉例來說,伊佛普研究所進行的最新民意調查顯示,奧朗德的支持率僅為22%。換句話說,他的支持率幾乎已經跌至谷底,沒有繼續下跌的空間了。
作為一名政治動物,奧朗德在自己的緋聞被曝光之后緊接著就宣布了大膽的經濟新政策,他的目的或許是轉移民眾的注意力。奧朗德承諾要削減總體公共支出、減輕公司的工資稅負擔(這對家庭也有益)﹔作為回報,公司承諾要努力增加工作崗位。這些承諾顯示了奧朗德的經濟務實主義和決斷力,因此也受到了民眾的歡迎。但是,新政策尚未付諸實踐,而且許多商界人士仍然對此表示質疑。1月24日,穆迪信用評級機構選擇不再下調法國的主權信用評級,而是維持在AA1不變。但是關於奧朗德的經濟新政,該機構認為,鑒於法國迄今為止“混雜的記錄”,“現在還很難評估實現經濟改革既定目標的可能性”。
即便是在奧朗德鬧出緋聞之前,法國人也對他的承諾持謹慎態度。舉例來說,奧朗德曾經信誓旦旦地承諾,2013年底法國的失業率將會出現下降。但是,當法國公布2013年失業數據時,沒有人相信失業率會下降。最終,法國民眾會根據奧朗德的經濟記錄來評判他的功與過,而不是根據其私人生活做出評判。但是,鑒於法國人對奧朗德已經半信半疑了,現在的緋聞事件將會讓法國人的懷疑更加強烈。
編譯:郝偉凡
海外網國際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責編:郝偉凡)
經濟學人,海外網,法國總統,奧朗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