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滾動 紙媒
2014年02月10日09:36|來源:海外網|字號:
海外網2月10日訊 英國雜志《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2月8日發表了題為《世界范圍內的搖擺不定》的文章。文章稱,2014年,世界經濟將會出現搖擺不定的情況,但是經濟復蘇的整體趨勢依然會持續,所以股市的投資者無需過於擔憂。
全文摘編如下:
在2013年的大多數時間裡,世界幾大股市都展現出了一種神奇的力量。在貨幣刺激政策的推動下,加之人們對全球經濟增長愈加樂觀,各大股市紛紛得以飆升——去年,美國的標准普爾500指數上漲了30%,日本的日經指數上漲了57%。但是在過去的一個月,這股魔力卻突然消失殆盡。自從2014年1月開始以來,全球股市已經縮水了3萬億美元以上﹔另外,標普500指數下跌了近5%,日經指數下跌了14%,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新興市場指數下跌了近9%。
經歷了股價大幅上漲之后,投資者一般會握緊手裡的部分利潤,這一點不足為奇。美國的股價看起來尤其過高:2013年底,標普500指數的10年期收益達到了25倍,遠遠高於歷史平均值16倍。最近傳出的些許不利消息並不能成為恐慌的原因。有些現象很難找到一個令人信服的經濟原因,比如說:為何美國制造業疲軟的消息會在一日之內將日本的日經指數拉下4%?如果把股市的浮動視為必要的調整,那麼事情就容易解釋多了。
從牛氣沖天到脆弱不堪
股價總是上下浮動,但是歸根結底,股價是由背后的經濟決定的。如果對經濟預期過於樂觀,那麼你可能就犯下了錯誤。眾所周知,經濟學家們十分不擅於預測全球經濟增長中突然出現的轉折點。即便是資產價格不再繼續下跌,那麼其之前下跌的幅度也已經傷害了今年的增長預期﹔新興市場尤其如此,因為新興市場的信貸條件更加嚴格,而且外國資本沒有那麼充足。很明顯,商品價格也在下降。1月份,鐵礦石的價格下跌了8%還多。
但是整體來說,本刊根據目前的數據得出的結論是:投資者的悲觀情緒有些過頭兒。一些令人失望的數據並不能說明美國根本的經濟復蘇已經停滯。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是中國突然出現經濟下滑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盡管其他新興市場在2014年的經濟增長將會比中國更加緩慢,但是新興市場也不會陷入廣泛的崩潰。另外,歐洲和日本即將放寬貨幣政策的幾率越來越高。全球經濟增速依然有可能會超過去年的3%(根據購買力平價計算)。到目前為止,全球經濟形勢看上去更像是搖擺不定,而不是崩盤。
美國的經濟前景為這種觀點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據。由於美國正在引領全球經濟復蘇,那麼美國經濟持續低迷可能意味著世界經濟前景黯然。但是,這種情況不太可能發生。1月份,美國的經濟數據之所以比較差——其中包括制造業訂單疲軟、汽車銷量低迷——部分原因在於天氣原因。美國經歷了異常寒冷的一個冬季,多地出現暴雪,氣溫降至新低。這都擾亂了正常的經濟活動。因此,我們對1月份的所有數據都應該持保留態度,其中包括最為重要的就業數據。
鑒於沒有任何跡象顯示美國的支出會突然下滑,所以我們更應該堅持這種態度。美國家庭收支狀況良好。股市下跌已經讓消費者信心受損,但是投資者紛紛規避風險的做法已經拉低了國庫券的回報率,這進而會帶來抵押貸款利率的降低。與2013年相比,財政政策對經濟的副作用要小得多。所有這一切均顯示出,2014年的經濟增長依然會非常穩健地維持在3%左右。這或許不會令投資者振奮,其中的一個原因在於,這已經不再能代表經濟加速增長。在2013年底,美國經濟以3.2%的速度呼嘯前進。2014年的前幾個月將會低於這一速度,盡管2014年的平均增長率可能會超越去年的1.9%。
就自身而言,中國經濟明顯正在放緩腳步。最新採購經理指數顯示,制造業活動處於6個月以來的最低點。現在的問題在於中國經濟放緩的速度和程度。許多投資者都擔心中國經濟出現“硬著陸”。他們的邏輯是,中國的債務拉動型和投資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已經到達極限﹔另外,這類增長模式不僅會放緩,而且還有可能在金融危機中收尾。因此,當一家影子銀行銀行的產品被迫接受援助之后,市場陷入了焦躁之中。但是最為可能的情況依然是,中國經濟增長雖然放緩,但並非大幅下跌。中國政府有能力防止經濟潰敗的出現﹔而且最近的援助舉措顯示出,中國政府願意運用自己的能力。
如果說擔心中國經濟硬著陸的想法過於夸張,那麼擔心新興市場整體崩潰的觀點也是杞人憂天。這其中的原因在於,中國的經濟增速對新興市場這個整體都具有巨大的直接影響。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也會影響外國投資者逃離其他新興市場的意願,因此這也會影響新興市場國家在何種程度上收緊金融環境。在利率翻了一倍還多之后,土耳其經濟在2014年能夠增長2%就算幸運了。而在2013年,土耳其的經濟增長大約為4%。但是在絕大多數國家,較為緩和的利率上漲僅僅會澆滅經濟加速增長的希望,而不會引發經濟衰退。
最后一個支撐著樂觀情緒的原因是,市場恐慌將會增加歐洲和日本採取更加大膽的貨幣政策的可能性。這看上去或許有些自相矛盾。歐元區的通貨膨脹率僅為0.8%,低得令人擔憂,因此歐洲中央銀行需要為放寬貨幣政策做出更多努力。當金融市場陷入恐慌時,真正大膽的舉措才更有可能出台,比如購買打包的銀行貸款。這一邏輯在日本更加明顯。到目前為止,日本股市的跌幅最大,而且將於4月1日起實行的消費稅上調將會對經濟造成打擊。因此,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是必須要出的牌。
仍然需要一勺糖
如果以上分析是正確的,那麼目前的市場悲觀情緒應該是暫時的。當意識到世界經濟的根基並未崩潰時,投資者應該恢復自己勇氣。我們的預測遠遠好於市場現在所擔心的結果。但是,這並不能成為亢奮的理由。全球經濟復蘇尚沒有達到健康狀態:對美國過於依賴,而且依然需要依靠寬鬆的貨幣政策來支撐。換句話說,經濟復蘇依然存在不穩定因素。
編譯:郝偉凡
海外網國際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責編:郝偉凡、王棟)
經濟學人,海外網,經濟復蘇,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