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滾動 紙媒
2014年01月16日10:24|來源:海外網|字號:
海外網1月16日訊 英國雜志《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1月11日發表了題為《羅賓漢騙局》的文章。文章稱,美國人對社會不平等感到憤怒,但是這或許並不能幫助民主黨贏得太多選票。
全文摘編如下:
《羅賓漢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是20世紀50年代上演的一部英美電視劇。這部電視劇克服了諸多困難,最后在大西洋兩岸引發了轟動。當時,拍攝這部電視劇的預算非常緊張,所以觀眾們看到的“舍伍德森林”(Sherwood Forest)實際上只是從多個角度進行拍攝的兩棵樹而已。幾名編劇是被好萊塢列入黑名單的左翼人士,他們隻能使用化名。從理論上來說,該劇主人公的目標是把富人的財產重新分配給窮人。在那個大肆追捕共產主義者的年代,這是一個危險的主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羅賓漢被塑造成了一位反邪惡斗士,而不是公然的階級戰士。正如電視劇主題曲所唱的那樣,羅賓漢“讓壞人喪膽,受到好人的愛戴”。制片人之所以如此謹慎小心是有原因的。隨著其他西方國家建立了終身福利制度,美國卻是一個對此持懷疑態度的局外人。
如今,興奮的民主黨人認為,十年一遇的政治變更正在進行中,其推動力是人們對愈加嚴重的社會不平等和社會停滯感到憤怒。有些民主黨人認為,如果自己的黨派有勇氣利用國家職權來糾正經濟錯誤,那麼等待民主黨的將會是選舉回報。1月8日,美國前總統林登·約翰遜(Lyndon Johnson)提出的“向貧困宣戰”迎來了50周年紀念。當年,約翰遜提出的計劃涵蓋了公共健康、教育和福利項目等方面。保守派表示,這場戰爭以失敗告終,原因是福利依賴大幅增加,處於最佳工作年齡的男性實際參加工作的比例大幅降低(從95%降至83%)。民主黨人反駁說,如果沒有福利保障的安全網,那麼貧困狀況將會更加嚴重。許多人希望,這場戰爭的受益者應該不止於約翰遜演說中的窮人,中產階級也應該得到幫助。現在距離艱難的中期選舉還有幾個月的時間,民主黨人迫切希望把社會不平等作為一個楔子問題,抓住左翼的“能量”,並把共和黨人描述成冷漠無情的形象。
新年伊始,共和黨和民主黨就因是否延長對長期失業者的救濟金而爭吵不斷。在這之前,國會的決策讓130萬人失去了失業救濟。1月7日,民主黨控制的參議院同意考慮重啟這項福利。保守派表示,這項福利對失業者來說是一種傷害,因為它降低了參加工作的動機﹔對此,美國總統奧巴馬予以譴責。他表示,自己從來都沒有見過“寧願依賴失業救濟而不願從參加工作”的美國人。但是,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卻不願延長這項福利,除非民主黨同意削減開支或者在政策上做出讓步。
很多民主黨人希望,奧巴馬在1月28日發表國情咨文時能夠圍繞提高聯邦最低工資水平這類政策展開討論。他們指出,民意調查顯示,大約有三分之二的美國人支持上調最低工資水平﹔他們還指出,這一問題在某些地方已經取得了勝利,西塔科(SeaTac)於11月份舉行的全民公投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西塔科是位於西雅圖的一個小型郊區,但是擁有一座大型機場。紐約新任民主黨市長白思豪(Bill de Blasio)在就職時承諾,將會對年收入高於50萬美元的人征收更多的稅金,並把增加的稅收用於改善紐約的學前教育。這一承諾也讓這些民主黨人歡呼雀躍。他們還把弗朗西斯教皇稱為盟友,原因是弗朗西斯教皇質疑自由市場是否真的讓財富“自上而下滲透”。
歡欣鼓舞的民主黨人認為,所有這一切可以讓共和黨人陷入被動。的確,野心勃勃的共和黨參議員——比如來自佛羅裡達州的馬克羅·魯比奧(Marco Rubio)和來自肯塔基州的蘭德·保羅(Rand Paul)——針對社會不平等提出的解決辦法非常保守,其中主要聚焦於經濟增長。來自威斯康星州的國會議員保羅·萊恩(Paul Ryan)十分大膽地說,弗朗西斯教皇從來沒有見過運轉良好的自由市場,因為“他來自阿根廷”。保羅·萊恩是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在2012年曾是米特·羅姆尼(Mitt Romney)的競選伙伴。
但是,民主黨人應該謹慎行事。有些政策可能很受歡迎,但是卻並不能幫助你贏得選舉。作為一個保守國家的中左翼政黨,民主黨之所以能夠贏得全國選舉,原因在於它讓支持民主黨的選民盡量參加投票,並說服數百萬搖擺不定的選民加入自己的陣營。最近,美國大學的簡·利雷(Jan Leighley)和紐約大學的喬納森·納格勒(Jonathan Nagler)這兩位政治學家對1972年至2008年的選舉數據重新進行了研究,結果在關於美國人和再分配的問題上得出了兩個驚人的發現。
第一,參加投票的人永遠比不參加投票的人更反對再分配——這主要是由於,參加投票的人在收入和受教育程度方面一般要高於不參加投票的人。第二,那些支持政府建立安全網、干預再分配的低收入者一般不會參加投票,原因是他們認為兩黨之間沒有實質性區別。這一研究結果對民主黨來說喜憂參半。它顯示出,要求加大再分配力度的民粹主義呼聲或許會增加窮人的出席率,因為這可以凸顯兩黨之間的區別。但是,該研究還發現,很多人都支持政府干預的觀點。納格勒表示,在很多問題上,“你無法區分選民和非選民”。
拮據時期是否需要羅賓漢?
總而言之,這些証據並不能完全証明憤怒的美國人已經轉向左翼。民主黨在紐約和西雅圖的支持根深蒂固,但是這兩個城市並不具備典型性。另外,並非所有的再分配手段都是平等的。對於大多數選民而言,提高最低工資水平或者對億萬富翁增稅的計劃涉及從那些遙不可及的富人或者公司手裡奪取金錢。換句話說,這是羅賓漢式的政策。其他形式的干預政策並不那麼受歡迎,比如說奧巴馬醫改。簡單地說,該醫保法是把年輕人和健康人的錢轉移到老年人和病人手裡,也是把富人的錢轉移到窮人手裡。民主黨人預計,美國人很快就可以接受這項法律,而且他們最終會意識到,該法律中的贏家要多於輸家。但是到目前為止,人們普遍認為,該法律的財富轉移方式相當於利用中央集權來壓迫民眾,和《羅賓漢歷險記》中那位諾丁漢郡治安官的所作所為差不多。
左翼似乎還沒有意識到這些危險。奧巴馬看起來倒是比較謹慎。他提出,失業福利是為那些努力找工作的人提供幫助,而不是為了治愈社會的不平等。謹慎是明智的選擇。美國還沒有做好准備接受一位羅賓漢式的總統。
編譯:郝偉凡
海外網國際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責編:郝偉凡、王棟)
經濟學人,海外網,羅賓漢,民主黨,共和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