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滾動 紙媒
2014年01月24日10:24|來源:海外網|字號:
海外網1月24日訊 英國雜志《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1月24日發表了題為《絕望時期》的文章。文章稱,解決敘利亞危機光靠和談還不夠,西方國家還應該增加對反對派的武裝支援,以在戰場上給阿薩德政府施加壓力。
全文摘編如下:
經過了數月的努力之后,敘利亞問題第二次日內瓦會議終於在1月22日召開。沒有人會認為此次和談能夠直接為敘利亞帶去和平。但是,鑒於敘利亞內戰依然如火如荼,能夠把相關各方聚到談判桌前已經是個進步了。另外,此次和談可以為未來的談判鋪路,或許有一天通過談判能夠實現停火,甚至是權力的交接。與此同時,通過和談中的外交斡旋,某些地區可能會暫時休戰,那些因缺乏食物和藥品而瀕臨死亡的敘利亞人還能獲得援助。
任何可以緩解敘利亞危機的舉措都應該受到歡迎。但是,如果美國和歐洲真的想要幫助敘利亞,那麼他們應該為與政府軍作戰的反對派提供武裝支援。
在戰場上施壓
人們並不想聽到這一建議。而且,他們也不想面對野蠻殘酷的敘利亞監獄。那裡最可怕的並不是囚犯之間的打斗和謀殺,而是普遍存在的恐怖審查政策。一位安全官員從敘利亞政府叛逃,同時還帶出了數千張令人不寒而栗的虐囚照片(如上圖)。敘利亞曾經是中東地區最團結的國家,但是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Bashar Assad)對待囚犯的暴力手段已經讓敘利亞完全失去了理性和容忍。超過10萬名敘利亞民眾已經在戰亂中死亡,另外還有數百萬人逃離了自己的家園。仇恨情緒已經擴散到了黎巴嫩和伊拉克。
日內瓦會議並不能消除如此之多的苦難和犯罪行為。和談成功的前提是阿薩德主動下台,把權力移交給過渡政府。但是,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阿薩德相信自己可以贏得最后的勝利。面對反對派的軍事進攻,他泰然自若,甚至還從反對派手裡奪回了部分領土。在阿薩德動用化學武器襲擊平民並導致大約1000人死亡之后,西方國家與阿薩德政府達成一致,敘利亞政府同意銷毀所有的化武儲備。這使得阿薩德成為了西方國家的合作伙伴。阿薩德想要把反對派轉變成極端組織,所以在內戰早期就把大量聖戰分子釋放出獄。這一策略非常成功﹔現在,西方國家的選民認為反對派和阿薩德同樣邪惡。
日內瓦會議甚至可能會成為和平的絆腳石。人道主義援助是此次和談的一個議題,這也是敘利亞人急需的。但是,獲得人道主義援助也需要前提條件,因為聯合國援助機構是否採取行動要取決於阿薩德的配合程度。伊朗是阿薩德最強大的后盾,隻要伊朗仍然支持阿薩德政權,那麼和平就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伊朗受到和談邀請幾小時之后又被關在了和談的大門之外,原因是伊朗並不同意讓阿薩德下台。對於憤世嫉俗者而言,日內瓦會議不過是個偽裝工具,讓各方可以假裝達成了敘利亞政策,而實際上他們並未找到解決方案。這或許是個外交高招,但也是美國和歐洲不採取行動的借口,這樣帶來的代價是敘利亞人民遭受的苦難依然在加劇。
隨著談判艱難進行,俄羅斯和伊朗將會繼續幫助阿薩德提升自己的實力。勝利的天平已經如此傾向於阿薩德,他甚至可以開列條件了。毫無疑問,西方國家這麼做是錯誤的。打破僵局的最佳方式應該是,西方國家為選定的反對派提供武裝支援,並幫助他們進行軍事訓練。西方國家在敘利亞內戰的初期就應該這麼做。許多人擔心這些資金、裝備和武器的受益者將會是基地組織,而基地組織對人類生命和西方民主的企圖和阿薩德一樣可怕。但是在過去的幾周裡,這一風險正在逐漸減少,原因是堅持民族主義的遜尼派組織(包括虔誠的伊斯蘭教徒)已經開始反擊基地組織的分支“伊拉克和大敘利亞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Sham,簡稱ISIS)。武器和資金落到壞人手中的可能性逐漸減小,而較為溫和的反對派將會是對抗ISIS的第一線——盡管他們並不是最可靠、最合口味的盟友。目前,ISIS的宗派毒害思想已經威脅到了整個中東地區。
即便獲得更多外部幫助,反對派也不可能在短期內擊敗阿薩德。但是,扭轉內戰局勢或許可以改變談判進程。如果阿薩德政府在戰場上面臨著壓力,那麼它或許會更願意通過談判來達成停火協議﹔如果人們厭倦了戰爭,那麼阿薩德還有可能會下台。更重要的是,如果敘利亞政府軍和反對派陷入僵持階段,那麼伊朗恐怕無力持續資助敘利亞政府。假如伊朗斥巨資支持阿薩德之后卻發現敘利亞內戰依然遙遙無期,那麼伊朗或許會傾向於支持交戰雙方達成和解。
一些人表示,如果外部勢力繼續幫助反對派,那麼這將會讓敘利亞人民承受更多苦難。的確有這種可能。但是,阿薩德對本國人民施加的殘暴統治再次証明,西方國家應該讓阿薩德失去內戰中的優勢。另外,說服阿薩德的盟友放棄對其援助的最佳方式就是,西方國家也為反對派進行援助。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肯定的:如果阿薩德或者基地組織在內戰中佔據上風,那麼敘利亞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繼續蒙受災難。
編譯:郝偉凡
海外網國際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責編:郝偉凡、王棟)
經濟學人,海外網,敘利亞內戰,日內瓦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