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滾動 紙媒
2014年01月20日13:08|來源:海外網|字號:
海外網1月20日訊 英國經濟學人網站1月18日發表了題為《如履薄冰》的文章。文章稱,奧巴馬在1月17日針對美國情報機構改革發表了演講,雖然他的改革措施僅僅是對現有制度進行小幅調整,但是還是具備一些積極意義的。
全文摘編如下:
奧巴馬就美國情報機構改革發表的演講冗長、平靜,而且學者派頭十足。奧巴馬總統為國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簡稱NSA)及國安局的工作人員進行辯護﹔他表示,國安局的員工從事著默默無聞的工作,為的是保護每個人的安全。奧巴馬還宣布要對情報機構收集和存儲情報的方式進行大規模改革。如果這些改革舉措如期實行的話,那麼這將是自水門事件之后美國為規范間諜活動所做的最大努力。
近來,美國間諜活動的廣度和手段頻頻被曝光——這要感謝愛德華·斯諾登——奧巴馬的處境十分艱難。作為總統候選人時,奧巴馬對“安全必須以自由為代價”的觀點進行了批判。但是,作為情報機構的老大,奧巴馬不可避免地要採取這樣立場:他既要表示國安局的行為合情合理,又要開辟出一條新方向。鑒於奧巴馬在近期的表現比較拙劣,他這一次竟然能游刃有余地走出困境,這或許確實有些令人意外。
奧巴馬表示,除非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否則美國政府在未來將不會再對盟友進行監控。國家安全密函將會面臨更加嚴格的法律測試。(國家安全密函是允許情報機構秘密監控普通美國民眾的私人通訊和網絡活動的法律文件。)另外,美國政府將停止收集美國人在國內的通話記錄元數據。
其中的一些改變措施可以通過總統的行政權來實現。另外一些措施則需要國會的通過。伍德羅·威爾遜中心(Woodrow Wilson Center)的簡·哈曼(Jane Harman)表示,在選舉年針對國安局進行立法就像是“在沒有制導系統的情況下發射導彈”。但是,奧巴馬政府似乎想要冒險試一試。
奧巴馬的提案並沒有包含細節信息,尤其是沒有說明政府停止存儲美國民眾的手機元數據之后,情報機構在需要時如何獲得這些數據。但是,奧巴馬宣布的指導方針還是很清晰的。綜合來看,這標志著美國摒棄了讓安全凌駕於自由之上的路線。
如果有人認為這似乎夸大了一場演講的意義,那麼可以聽聽喬治·W·布什在2005年發表的一場演講。該演講是在維吉尼亞州的美國聯邦調查局學院進行的,討論的話題也是情報工作。小布什說:“為了保衛我們的家園,我們需要最好的情報。我們面臨著新型敵人。這些敵人藏在山洞裡,暗中進行策劃,然后在我們的城市和社區中突然發動襲擊,並進行殘酷無情的殺戮。”
相比之下,奧巴馬在演講中說:“那些被我們的現有制度所困擾的人對再次發動9/11式的襲擊並不感興趣,那些捍衛現有制度的人也沒有拋棄公民自由。目前的挑戰是,如何讓細節問題得到妥善處理,這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實際上,在我們的評估過程中,我經常提醒自己,如果不是因為持不同政見者的勇氣,我就不會站在今天的位置,但是持不同政見的人卻遭到了本國政府的監控。然而,作為總統,我每天早上都要查看情報,這些情報提醒我,美國在威脅面前必須保持警覺。”
但是,《紐約時報》的彼得·貝克(Peter Baker)表示,奧巴馬沒有對斯諾登的行為進行辯護,奧巴馬將斯諾登視為一個“妄自尊大的自戀狂,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何種后果”。為了說明政府為何需要掌握元數據,奧巴馬舉了9/11的例子。他說,9/11恐怖襲擊的其中一名劫機者從聖地亞哥給也門境內的一個已知基地組織打了電話。那時候,國安局還不可能知道這個電話來自美國境內。如果知道的話,那麼或許可以避免9/11恐怖襲擊的發生。
奧巴馬宣揚自己對公民自由的擔憂,但是僅僅對前任總統制定的情報制度進行小幅調整,這肯定會讓他面臨一些的批評。這對奧巴馬來說很不公平。奧巴馬在1月17日宣布的改革措施如果得以實行,那麼將會意義重大。另外,或許更重要的是,總統的話還是很有影響力的。在國家安全的問題上,人們普遍接受的一個無用觀點是,自從9/11之后,一切都發生了改變。但是,奧巴馬在演講中說的很清楚,美國的自由和安全之爭自美國誕生之日起就存在了(對這一點表示懷疑的人可以看看1798年的《煽動叛亂法》)。在過去15年發生變化的是可用於從事間諜活動的數據和網絡。奧巴馬說,“新技術的力量意味著,我們受到的技術限制越來越少,可以做的事情越來越多。這就讓我們面臨著一項特殊的任務,我們要捫心自問:什麼事情是應該做的?”
奧巴馬說,“對於從事國家安全工作的所有人來說,他們不可避免地想要多收集一些關於這個世界的情報,而不是少收集一些。”聽起來,這似乎是在請求國會來限制總統權力,因為主宰著橢圓形辦公室的這個人永遠不會主動放棄有助於避免未來的襲擊的任何權力。國會應該接受奧巴馬的主動要求。
編譯:郝偉凡
海外網國際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責編:郝偉凡、王棟)
經濟學人,海外網,美國國安局,情報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