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滾動 紙媒
2014年01月20日10:46|來源:海外網|字號:
海外網1月20日訊 英國雜志《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1月11日發表了題為《一筆9萬億美元的大買賣》的文章。文章稱,鑒於自身債務繁重,富裕國家的政府應該掀起新一波私有化浪潮,從這筆錢來緩解債務壓力。
全文摘編如下:
設想一下:如果你債台高筑,但是卻擁有大量股票和未充分利用的房產,而且還面臨著削減支出的麻煩——這與絕大多數西方國家政府的情況差不多。那麼,你是否想過要變賣部分資產呢?
在不同的時期,政客們因不同的原因而推行私有化。在20世紀80年代的英國,瑪格麗特·撒切爾(Margaret Thatcher)利用私有化來削弱工會的權力。隨后,東歐國家通過私有化來解除計劃經濟體制。如今,隨著發達國家的公共債務已經達到了和平年代的最高水平,私有化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籌錢。
納稅人或許會認為,最值錢的家當已經賣得差不多了,但實際上國家手裡還握有很多寶貝。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掌握的國有企業大約價值2萬億美元。這些國家還掌握著一些公司的少數股權﹔另外,地方政府擁有價值2萬億美元左右的公共設施或其他資產。但是,真正值錢的家當是“非金融”資產,比如大樓、土地、地下資源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這些資產加在一起大約價值35萬億美元,相當於富裕國家平均GDP總和的四分之三。
但是,這部分資產中有些不能出售,或者不應該出售。盧浮宮、巴台農神廟或者黃石國家公園的定價應該是多少呢?模糊的政府賬目讓人們無從得知這部分資產究竟佔了多大比例。但是有一件事很明顯:完整的清單上包含著數千個傳承價值很小或者不具傳承價值的有價資產。
美國聯邦政府擁有近100萬座大樓(2011年的審計顯示,政府不再需要或者利用率很低的大樓有4.5萬座)。另外,美國政府還擁有佔國土面積五分之一的土地﹔這些土地下面都埋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或其他礦物資源。到目前為止,美國的油氣開採革命——“液壓破裂法”——幾乎全部發生在私人土地上。希臘也擁有大量未實現價值的資產儲備,這主要是8萬多處不具傳承價值的建筑和土地。鑒於西班牙平均每100個家庭才擁有一處度假屋,希臘應該可以用適當的價格吸引開發商和其他投資商。普華永道的分析師認為,瑞典也擁有大量可銷售的國有資產,其價值在1000億美元至1200億美元之間。如果這在OECD國家中是普遍情況的話,那麼這些國家就坐擁價值9萬億美元的資產(主要是可銷售的土地和建筑)——相當於它們債務總和的大約五分之一。
抓緊賣吧
奇怪的是,各國政府似乎並不願抓住這一增加收入的機會。其中的部分原因在於,私有化永遠面臨著反對。其中變賣土地最為敏感,羅納德·裡根對此深有體會。當年,他本打算變賣掉美國西部地區的一些土地,但是享受放牧權的環保主義者和農場主聯合起來斃掉了他的計劃。英國政府也有過類似的經歷。2010年,英國政府試圖把林業委員會所屬的土地賣給私人,結果遭到了環保主義者的攻擊。
近些年,大型交易基本上出現在新興國家。現在,歐洲國家也開始行動起來:去年,英國政府出售了皇家郵政(Royal Mail),這給其他國家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但是整體而言,歐洲國家還是以小心謹慎為主。舉例來說,意大利的公共債務負擔高達GDP的132%,但是它在私有化方面依然謹小慎微,盡管意大利的可銷售資產比例高於大多數富裕國家(其擁有的公司股份大約價值2250億美元,非金融資產價值1.6萬億美元)。如今,私有化市場已經重新恢復穩定,所以是時候大膽一些了。
促進國家資產出售有多種方式。針對公共資產的收據收集非常薄弱。即便是以公開透明而自詡的北歐各國政府在這方面做得也不夠好。政府對自己擁有的資產應該有更清楚的認識。為了明確產權,有效的土地登記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希臘的土地登記仍然非常混亂。太多國家的政府在核算上採用一種不可靠的“現金制”,這會忽略掉資產持有的成本。隻有少數政府擁有清晰的資產負債表。良好的核算制度可以讓政府更容易地確定哪些資產比較適合私有化。
此外,政府還需要下大力氣對剩余資產進行整頓。管理公共資產沒有統一的模式,但是若想取得成功,就必須設定私企式的財政基准,用經驗豐富的管理者來代替靠關系上位的庸才,並且還要確保管理者免受政治干預。這不僅有利於公共資產的管理,而且還能自然而然地帶來私有化。
撒切爾和裡根的繼承者在哪裡?
對於那些大肆揮霍錢財的政府而言,私有化並不是萬能良藥。出售資產是一次性的,而且隻能為習慣於過度消費的政府提供暫時的喘息機會。另外,如果擁有的資產能夠帶來收入,那麼政府還需要對出售資產的收入與未來將會損失的收入進行權衡。對於石油資源豐富的挪威而言,其政府四分之一的收入都來自運轉良好的國有企業。在市場低迷時進行出售一般不是好主意。
各國政府還應該從過去的私有化浪潮中吸取教訓。如果缺乏有效的管制,出售國有資產隻會讓內幕交易者從中牟利,並且還會導致民眾的不滿。英國和新興市場都曾發生過這種情況。皇家郵政的出售警示了各國政府私有化的政治風險:如果把資產價格定得過高,那麼出售可能以失敗告終﹔如果把價格定得過低,那麼納稅人就會感覺自己上當受騙了。盡管如此,如果各國政府真的想要讓自己達到收支平衡,那麼私有化是個有力的工具。它可以幫助政府削減債務、提升信用評級,進而減少政府支出。另外,私有化還可以增加競爭、把私營領域的資金和技術引入到剛剛完成私有化的國有資產,進而起到提升經濟效率的作用。
撒切爾和裡根利用私有化實現了公共設施、電信和交通的轉型。對於21世紀的國家領導人而言,他們同樣需要完成建筑、土地和資源的私有化。一大筆資產正待發掘。
編譯:郝偉凡
海外網國際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責編:郝偉凡、王棟)
經濟學人,海外網,私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