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滾動 紙媒
2014年01月16日10:17|來源:海外網|字號:
海外網1月16日訊 英國雜志《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1月11日發表了題為《因為它已經不值得了》的文章。文章稱,外國化妝品公司正在收斂在中國市場的野心。
全文摘編如下:
美麗在中國是一筆大生意。中國每年的化妝品市場價值260億美元,這也讓中國成為全球第三大化妝品市場。調研公司Euromonitor認為,從現在到2017年,中國的化妝品市場將以每年8%速度增長。
既然中國是一個如此具有吸引力的市場,那麼為何一些世界知名化妝品品牌還准備放棄中國市場呢?這著實令人意外。本周,全球最大的化妝品公司法國歐萊雅集團宣布,將會停止在中國市場銷售卡尼爾(Garnier)系列美容產品。此前不久,歐萊雅的美國競爭對手露華濃(Revlon)剛剛宣布全面退出中國市場。
歐萊雅堅稱,這一舉措並不代表歐萊雅在中國化妝品市場的倒退(在中國市場,歐萊雅佔據的市場份額為11%),而是一種戰略調整。歐萊雅表示,從此之后,面向中國消費者的產品將主要集中於巴黎歐萊雅和美寶蓮紐約這兩個品牌。目前,這兩個品牌比萎靡不振的卡尼爾表現更好。但是,露華濃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就比較差了。它在中國市場的收入僅佔其全球總收入的一小部分。據稱,露華濃的銷量在最近幾個月出現了大幅下滑,而露華濃將此歸咎於中國經濟增長緩慢。
幾年以前,中國每年的GDP增長保持在兩位數,中國的消費者剛剛開始表現出對外國奢飾品的渴望。那時,外國奢侈品公司為自己設定了遠大的目標。如今,中國正在逐漸成為一個更加正常的新興市場:盡管依然有著巨大的增長潛力,但是並不能保証進入中國市場的所有外國高檔產品都能分得一杯羹。根據一項估計,去年中國的美容產品銷售額僅增長了10%,與兩年前的15%相比出現了明顯的下降。在線化妝品零售商之間的價格戰導致一些原本十分昂貴的化妝品被迫大打折扣。消費者變得更加精明,而且越來越不情願購買除了最佳品牌之外的產品。
此外,化妝品業的成本非常高,而且還一直在飆升。該行業雇用著大量“美容助理”以及負責兜售各種化妝品的女銷售員。這些人的工資正在以每年兩位數的速度上漲。在中國這樣一個面積廣大、各地差異巨大的國家,市場營銷和后勤系統都非常復雜。最重要的是,中國本土化妝品公司正在以飛快的速度趕超外國化妝品公司。
中國的法律要求,所有的化妝品都必須在動物身上進行實驗(但是這在歐洲是不允許的)。這不僅增加了西方國家公司的成本,而且還讓這些公司在本國陷入了公關危機。露華濃宣布退出中國市場的消息很快被一個激進網站刊登出來。該網站表示,希望這一決定意味著露華濃公司最終兌現了“人道主義”承諾(指化妝品在研發過程中不在動物身上進行實驗)。
隨著成本上漲、增長趨緩,歐萊雅和露華濃可能並不是最后兩家重新考慮中國市場的外國化妝品公司。向中國消費者推銷昂貴的瓶裝化妝品已經不再像過去那麼簡單了。
編譯:郝偉凡
海外網國際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責編:郝偉凡、王棟)
經濟學人,海外網,中國化妝品市場,尼爾,露華濃,歐萊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