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滾動 紙媒
2014年01月20日12:00|來源:海外網|字號:
海外網1月20日訊 英國雜志《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1月18日發表了題為《人們將會懷念他》的文章。文章稱,以色列過去需要、現在依然需要沙龍那樣的強勢人物來碾出一條和平之路。
全文摘編如下:
以色列前總理沙龍在其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裡都是一名好戰分子,這也是他飽受譴責的原因,許多以色列人甚至也因此對沙龍感到不滿。但是,如果沙龍沒有因中風而陷入昏迷,如果他擔任以色列總理時間能夠再多出五年左右,那麼他或許可以把長期和平帶給猶太人和阿拉伯人——而且可能帶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巴勒斯坦國。很多人或許會對這一悖論感到奇怪。阿裡埃勒·沙龍(Ariel Sharon)於1月11日去世。在其政治權力處於頂峰時,沙龍卻遭受了中風的打擊,並在后來陷入了長達8年的昏迷。他堅持自己的道德標准,同時也頗具勇氣。另外,他也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人——並為以色列現任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Binyamin Netanyahu)樹立了榜樣。
多年以來,沙龍一直將以色列視為需要拼死保衛的堡壘,他認為隻有這樣才能擊碎阿拉伯人妄圖破壞以色列的希望。擔任總理之后,沙龍大舉改變行動方針,決定撤離加沙地帶。曾經視沙龍為最強悍的領袖的數千名猶太人定居者被逐出加沙,以色列極右翼也被沙龍的氣勢所壓倒。撤離加沙的舉措不僅顯示了沙龍的勇氣,也顯示了沙龍的務實。當時,沙龍試圖說服憤怒的定居者以及那些有影響力的游說團體﹔他表示,自己堅決不會從他們手中奪走西岸地區,然后再把該地區拱手讓給巴勒斯坦人,讓巴勒斯坦人在這裡建立屬於自己的國家。但是,在這個問題上,沙龍后來或許也改變了主意。
2005年,沙龍勇於面對的兩難困境正是如今內塔尼亞胡(和許多支持以色列的美國國會議員)不斷逃避的困難。如果以色列想保持民主國家的身份,那麼它就不能無限期地佔據西岸,也不能剝奪身在“大以色列國”(Greater Israel)的巴勒斯坦人享有全面的政治權利。但是,如果巴勒斯坦人佔據了多數——以色列的人口結構正在朝著這個方向發展——那麼這就意味著以色列不再是顯著的猶太人國家。如果以色列想同時保持猶太人國家和民主國家的身份,那麼唯一一個可行的方式就是讓巴勒斯坦人建立自己的國家,那麼這就需要以色列從西岸神聖的土地上撤離。放棄加沙是第一步。
沒有人知道如果換成沙龍,他會怎麼做。埃胡德·奧爾默特(Ehud Olmert)繼承了沙龍的職務,他差一點就在西岸的問題上達成協議了。看看其他同樣血跡斑斑的沖突,所以最持久的和平協議應該是由飽經沙場的勇士來達成的,而不是由天真無邪的和平主義者達成的。
內塔尼亞胡可以比肩沙龍嗎?
目前,內塔尼亞胡是第三次出任以色列總理,他既不是軍人出身,也不是和平主義者,而是一位精明狡猾的民粹主義者。從理論上將,他已經接受了這一理念:隻有建立一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以色列的未來才有保証﹔但是,他並表現出為達到這一目標所需的熱情和靈活性。猶太人定居點依然在擴建。即便是到現在,在美國國務卿約翰·克裡(John Kerry)的斡旋下,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利庫德黨(Likud party)依然沒有正式接受建立兩個國家的方案。不過,內塔尼亞胡還有其他一些迫不得已的原因。和沙龍一樣,他領導的執政聯盟也包含有權有勢的激進分子,這些人極大地束縛了內塔尼亞胡的手腳﹔其中一個主要合作黨派的領袖堅決反對成立兩個國家的理念。巴勒斯坦人勢力薄弱、分歧巨大。與動蕩不安的阿拉伯鄰居們相比,以色列富有、穩定,而且至少從短期來看是安全的。鑒於此,內塔尼亞胡為何要向那些討厭的巴勒斯坦人讓步呢?而且這樣做的話,他還有可能會惹惱西岸定居者,甚至還有可能被這些人聯手趕下台。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如果不能建立兩個國家,那麼做其他任何事情都是在拖延時間。達成協議的時刻是你手裡握有絕大多數籌碼的時候。沙龍很清楚這一點。他努力地碾出了一條通往和平的道路,盡管這一過程意味著要失去一些老戰友、找到一些新盟友。如果內塔尼亞胡去世后也想像沙龍一樣受人懷念,那麼他應該對此進行仔細思考。
編譯:郝偉凡
海外網國際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責編:郝偉凡、王棟)
經濟學人,海外網,沙龍,內塔尼亞胡,巴以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