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吉林陝西山東江西內蒙古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華商滾動

海外網>>國際>>外媒集萃>>名利場

時代的肖像:瑪麗·麥卡錫著作《群體》(三)

2013年08月05日09:40|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瑪麗·麥卡錫1963年的小說《群體》講的是八位女性從瓦薩學院畢業后的生活,這是一部令人震驚與興奮的諷刺小說。這部小說使她從一位令人恐懼與尊敬的文學批評家變成了富有且世界著名的作家。但是造成的后果也是殘忍的,不僅僅是她瓦薩學院的同學的回應。勞拉·雅各布斯探究了為什麼這部小說就像一個時代的肖像,並且毀了麥卡錫的生活。

海外網8月5日訊 美國《名利場》(VANITY FAIR)2013年7月刊發表題為《瓦薩爾解壓》的文章。

全文摘譯如下(續上):

代表女性

麥卡錫的傳記(《麥卡錫的生活》)的作者說,這種想法是在1951年被明確提出來的。當時麥卡錫在申請約翰·西蒙·古根海姆紀念基金會的同意。她想寫這樣一個故事“一對新婚夫婦急需拜托窘迫的生活狀況,他們樂觀的相信各種科學技術,工程學,農村電力化,艾加波,技術統治論,心理分析學,這些都是反面角色和受害者的思想。”這是一部概念小說,隻構想出了少許情節:人們都被資本家給騙了。雖然后來基金會拒絕了麥卡錫,但她還是不放棄並開始了創作。

1959年,也就是“多蒂做誠實的自己”發表后的5年,麥卡錫再次向古根海姆基金會發出了申請,這次她形容這本書為“描寫了19世紀三,四十年代年輕人對歷史發展的信仰,主要刻畫的事1933年畢業的大學女生的行為和思想。這是一種瘋狂的陳詞濫調。但這本書並不是一個玩笑或者諷刺文學,而是當時的‘真實歷史’……”

這種概念被簡化與精煉。某種意義上說,這是1951年麥卡錫為假期雜志些的非小說性散文的精華。就想她說的“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物,瓦薩學院都能代表現在的女性:人道主義,無神論,共產主義,小短裙,煙草,精神病,女權主義,自由戀愛和主智論。瓦薩女孩是美國杰出的大學女生,她們具有旗幟性的代表性。”這就是麥卡錫寫《群體》的目的。她的編輯,赫考特·布雷斯·喬瓦諾維奇出版社的威廉·喬瓦諾維奇則認為這本書“少有的描寫女性但不僅僅代表女性的書。”古根海姆基金會的陪審團一定也是這麼想的,所以這次他們同意授權了。

麥卡錫決定把多蒂描寫的更加飽滿。《群體》不是玩笑,雖然看上去諷刺但並非諷刺文學。八個麥卡錫的同學,如果算上諾琳那就有九個,一個在群體之外並且嫉妒群體的人,確實能代表當時的歷史。多蒂提供了人們對三十年代人們性愛的窺視,和當時對偽娘的看法。利比文學想當編輯,卻被代理商給耍了了,那時波利的愛情揭示了那個時期人們對精神病的看法。

凱則是永遠在前進的女人,代表著只是現代主義,但她卻被自己花心的丈夫哈羅德·皮特森欺騙了(皮特森的原型是麥卡錫的第一任丈夫哈羅德·喬斯魯德)。雌雄同體的海倫娜寫班級實時通訊錄,肥胖的波姬總是和她的管家哈頓一起出現。她們中的女王雷姬——埃莉諾·伊斯雷克,來自伊利諾斯的森林湖,是一個在歐洲學習藝術的冷漠的唯美主義者,她在電影和小說中佔據了大多的篇幅。影評家寶林·卡爾在1966年對盧梅的電影分析把高中寫到,“等待雷姬的再次出現就像等待戈多一樣。”一切等待都是值得的,雷姬是由年輕傲慢的甘蒂絲·柏根扮演的。知道雷姬從歐洲回來再次出現在大家面前時,大家才知道她是同性戀。

要寫出這本書需要做很多事。1959年晚些時候,就是麥卡錫獲得古根海姆授權的這一年,麥卡錫遇到了他的第四人丈夫也是最后一任丈夫,外交官詹姆斯·韋斯特。麥卡錫離開了她的第三任丈夫鮑登·布羅德沃特,而韋斯特離開了自己的第二任妻子瑪格麗特。韋斯特調到了巴黎,夫婦在哪裡買了一個很大的房子,麥卡錫接受了額外的寫作任務來付房子裝修的錢。

這讓喬瓦諾維奇的人很為難,他們前期投入了巨大的資金並且想在印刷后很快的收到回報。此外,在1963年的早期,就是她應該完成她四月份的最后的手稿,麥卡錫話費了大量的精力來反抗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一個關於親眼所見的阿道夫·艾希曼的審訊報道。他完全可以代表大屠殺機器的官僚,就像這篇報道最著名的話“平庸的惡”。這本書在《紐約客》上連載,並引起了巨大的爭議,作者是麥卡錫的深愛並志同道合的朋友,政治理論家漢娜·阿倫特。

在他們搬去巴黎和艾希曼事件爆發之前,麥卡錫意識到她不能駕馭《群體》所描寫的時間框架,從羅斯福的三十年代到艾森豪威爾的五十年代。1960年她告訴《巴黎評論》說“這些女孩本質上來說都是喜劇人物,很難去讓她們發生點什麼”。就像收到了神諭的指示,這些喜劇角色是不能學習和成長的。就算把時間框架剪到了7年,她還是不能使其圓滿。“我失去了所有的希望”麥卡錫對阿倫特說“現在主要的事就是在喬瓦諾維奇設定的圈子中寫下負擔並前進。”當麥卡錫發現自己將要成為最暢銷的作家時,她確實是,她寫到“為這本書創造的令人興奮的事感到激動。”麥卡錫是否使這些女孩的命運超出了事實隻能由評論家們去斷定了。

作者:勞拉·雅各布斯

譯者:何方晴

(未完待續)

相關閱讀:

時代的肖像:瑪麗·麥卡錫著作《群體》(四)

(責編:郝偉凡、王棟)

分享到:

名利場

時政國際評論台灣華人文史財經

熱圖>

最新熱點>

河北鋸腿男子怕自己事降溫:降溫意味著等死

保安見女住戶昏倒后親嘴揉胸 稱人工呼吸

視頻>

論壇熱帖>

熱點推薦>

寧夏滅門案犯罪嫌疑人現場指認

嶗山逃票地圖太坑人 走野路三大學生跳崖

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吉林|陝西|山東|江西|內蒙古|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華商

網站地圖 | 關於海外網 | 廣告服務 | 海外網招聘 | 聯系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海外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京ICP備12041252號
投稿郵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