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滾動 紙媒
2014年01月21日10:28|來源:海外網|字號: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介紹2013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
海外網1月21日訊 英國經濟學人網站1月20日發表了題為《提供服務,不是制造商品》的文章。文章稱,中國國家統計局於1月20日公布了中國2013年經濟數據,其中GDP增長為7.7%,超過了全年預期目標。
全文摘編如下:
中國官員越來越注重官方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去年11月底,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在江蘇調研期間專程赴鎮江看望了一位葉姓老人。在過去的47年裡,這位老人每天都對家裡的收入和支出進行詳細的記錄。在一本本的賬冊上,葉先生一絲不苟地記錄著每一筆收入(從工資到生日禮金)和每一項支出(有些高達數萬元,有些僅有幾分錢)。這些家庭小賬本從微觀角度反映了中國的宏觀經濟轉型。現在,葉先生已經把自己辛辛苦苦記錄下來的家庭收支賬冊捐贈給了國家統計局——所以我們可以得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是有根有據的。
1月20日,國家統計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回顧了中國2013年取得的經濟進展,會上也提到了幾十年如一日堅持記賬的葉先生。他的事跡顯示了中國基層經濟報告的認真嚴謹,而國家統計局的總體數據正式根據這些基層報告得出的。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中國2013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比去年增長了7.7%,與2012年的增長速度基本持平,超過7.5%的全年預期目標。
但是,經濟增長遠遠低於信貸擴張,這增加了人們對金融脆弱性和債務違約的擔憂。另外,2013年的GDP增速之所以能夠和去年持平,主要是因為政府再次允許利用投資的手段來刺激低迷的需求,盡管中國長期以來一直希望擺脫以債務和投資為驅動的增長模式。建筑、工廠、基礎設施和其他有形資產方面的資本開支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最大(佔54%),超過了葉先生細心記錄的消費性開支。2011年中國經濟開始向消費拉動的增長模式轉型,但是投資主導的經濟增長抑制了這股勢頭。
能夠顯示中國經濟“再平衡”的並不是其支出結構,而是其生產結構和收入結構。中國的服務業產值(其中包括運輸業、批發業、零售業、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科研以及其他行業)已經超過了工業產值,這還是1961年以來的第一次。這一轉變意味著,中國經濟現在主要依靠的是為人們提供服務,而不再是為人們制造商品。對於一個素以工業影響力而著稱的國家來說,這是一個期待已久的轉折點。
2013年,通過各種產出而獲得收入也稍稍呈現出了不同的分配狀態。中國官方發布的基尼系數為0.473,至今已經連續五年縮小。基尼系數是判斷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其范圍介於0和1之間,越接近0就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趨向平等,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趨向不平等。
許多中國人不相信官方發布的基尼系數,他們對富有的精英集團揮金如土的行為普遍感到厭惡。持懷疑態度的人認為,官方統計數據很可能沒有包括富人們的灰色收入。畢竟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像葉先生那樣一絲不苟地記錄家庭的收入。
但是,不平等程度縮小可能確實是真實情況。心懷不滿的城市居民或許過於關注城市內部不斷上漲的收入差距,所以他們忽視了一個事實,即城市和農村的收入差距正在不斷縮小。2009年,中國城市居民的平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平均淨收入的3.33倍。而根據國家統計局今年的數據,這一數字已經降至3.03倍。
對於從農村移居到城市的人而言,他們的工資上漲幅度也比較可觀。按名義價值計算,2013年他們的月工資上漲幅度為13.9%。工資上漲或許顯示出,隨著中國的勞動力人數逐漸減少,勞動力掌握的話語權越來越大。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適齡勞動力(年齡介於16歲至59歲之間)的人數在2013年減少了244萬。據國家統計局局長稱,很多都公司都表示勞動力成本增長了10%至15%。
和即將到期的債務一樣,中國人口老齡化同樣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擔憂。但是,我們應該正確看待這一問題。2013年,中國城鎮就業大約增加了1140萬人。這一事實顯示出,中國的邊遠地區並非已經沒有剩余勞動力了。如果有足夠的誘惑條件,那裡依然有人願意去城市工作。另外,還有很多年齡介於60歲及以上的人並不認為自己已經不適合再工作了,這些人也是潛在的勞動力資源。舉例來說,每天勤奮記賬的葉先生已經80歲了。
用於購買中國產品的外國資本是需求的第三個組成部分,不過這一部分對中國的經濟增長幾乎沒有貢獻。中國經濟已經不再是出口主導型了,這與人們的普遍認識恰好相反。在過去的5年裡,淨出口一直在給中國的經濟增長拖后腿,對中國GDP的貢獻為-2.1%。
編譯:郝偉凡
海外網國際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責編:郝偉凡、王棟)
經濟學人,海外網,中國GDP增長,國家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