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滾動 紙媒
2014年01月13日10:47|來源:海外網|字號:
海外網1月13日訊 英國經濟學人網站1月11日發表了題為《永別了,推土機》的文章。文章簡要回顧了以色列前總理沙龍的一生。
全文摘編如下:
以色列將軍、前總理阿裡埃勒·沙龍(Ariel Sharon)於2014年1月11日去世,享年85歲。
阿裡埃勒·沙龍的辦公桌后面有一套立體音響,這樣他就可以隨時欣賞小提琴奏鳴曲了。矛盾是沙龍及其生平的重要特點。對某些人來說,他是不折不扣的“貝魯特屠夫”。1982年,他讓以色列在黎巴嫩無端地陷入了血腥戰爭,導致以色列在全世界面前蒙羞。對另一些人來說,沙龍是1973年贖罪日戰爭(Yom Kippur War)中的英雄,他帶領著本國軍隊跨過蘇伊士運河,從而避免了以色列被埃及擊敗。他似乎無時不刻都在展現著自己殘暴的一面。但是,沙龍同時又是一個文化修養很高的人,他幾乎很少錯過以色列愛樂樂團的音樂會﹔而且待人一直彬彬有禮,如果有女性進入他的辦公室,他總是會站起來迎接。
在1948年戰爭中,沙龍擔任以色列軍隊的基層軍官。他幫助以色列軍隊把巴勒斯坦人逐出村庄,並把他們的房屋夷為平地﹔在其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沙龍都在與巴勒斯坦前領導人亞西爾·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進行較量。在20世紀60年代,兩人在約旦河谷交戰,后來又在黎巴嫩交戰。在2002年至2004年,沙龍把阿拉法特圍困在拉馬拉,阿拉法特后來流亡國外,最后客死他鄉。在其職業生涯的大多數時間——作為將軍、住房部長、最后擔任以色列總理以及右翼政黨利庫德的領袖——沙龍還鼓勵猶太人定居者運動,而且帶頭把以色列國旗插在了自己位於耶路撒冷舊城穆斯林社區的住宅上。
但是,也正是這個男人,在平定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的前夜,他在電視上公開表示做一名巴勒斯坦人並不容易。2005年,在其職業生涯的最后一次行動中,他派遣軍隊把猶太人定居者逐出了加沙地帶。這件事也讓很多人改變了對沙龍的態度。2001年沙龍開始執政時,左翼以色列人曾經考慮要離開這個國家﹔但是當2006年沙龍因兩次遭受中風而陷入昏迷后,他們卻傷心地為沙龍落淚。
阿裡埃勒國王
沙龍原名阿裡埃勒·沙因諾曼(Ariel Scheinermann),1928年出生於巴勒斯坦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是來自白俄羅斯的猶太移民。當鄰居們都在建立社會主義公社時,他的父母卻把自己的家用籬笆圍了起來,將這種平民理念拒之門外。父母教導沙龍在吃飯時要挺直腰板,並把肘部收在身體的兩側﹔70年之后,雖然不加限制的食欲讓他的腰圍不斷擴大,但是沙龍吃飯時還保持著這種姿勢。在以色列國會議員餐廳裡,沙龍喜歡把甜味劑倒進自己的湯裡,這是他邀請議會新聞採訪記者來到他身邊並交流八卦新聞的信號。他很享受這一切。
但是,決定其職業生涯的是為這個新成立的國家奮斗的需要。沙龍在14歲參加了猶太復國主義民兵組織“加德納”(Gadna)。他認為,隻有自己才能驅逐試圖回到以色列的巴勒斯坦難民。最后,他被任命為101特種部隊隊長,該部隊深入敵方,與巴勒斯坦游擊隊展開戰斗。在一次行動中,101部隊在凱比亞(Qibya)殺死了數十名婦女和兒童。當時,凱比亞位於約旦人控制的西岸地區。
從那之后,上級命令沙龍瞄准更多軍事目標。沙龍也迫切想要這麼做﹔他認為,隻有通過武裝力量,阿拉伯世界才會接受以色列。但是,他挑起了沖突而沒有解決沖突,不僅僅是在這一地區如此,與以色列盟友的關系也是如此。在凱比亞行動之后,美國人短暫地停止了對以色列的援助。
為了控制沙龍的行為,沙龍的上級可謂費盡心機。但是大多數時候,他們均已失敗告終。在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戰爭中,沙龍違抗軍令,結果導致自己的士兵在西奈半島遭到了埃及的伏擊。1973年,他與其他將軍就誰應該帶領軍隊跨過蘇伊士運河、攻打埃及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沙龍手下的士兵對此沒有任何疑問。他們在自己的坦克上潦草地寫下了“阿裡埃勒,以色列之王”這樣的口號。
在梅納赫姆·貝京(Menachem Begin)擔任以色列總理期間,沙龍先后擔任農業部長和國防部長。任職期間,他同樣也很桀驁不馴。他拒絕參加與埃及的和平條約簽字儀式,強烈反對巴勒斯坦自治,而且還一心要從中作梗——他在巴勒斯坦人中間布滿了猶太人定居點,導致雙方的分離成為不可能。沙龍這樣告訴自己的追隨者,“我們沒有爭取到的東西都會被他們獲得。”
更重要的是,他做出了一項正確的判斷:把埃及從軍事方程中移除,他就可以騰出手來做其他事情。兩年后,他正在圍困貝魯特。巴希爾·杰馬耶勒(Bashir Gemayel)在沙龍的支持下當選為黎巴嫩總統,但是在上任前遭到了暗殺。之后,杰馬耶勒手下的民兵組織對位於貝魯特的兩處巴勒斯坦難民營進行了屠殺,以此進行報復。最終數百人喪生﹔人們認為沙龍負有一定責任,盡管他“並沒有惡意”。
由於這件事,沙龍被剝奪了部長職務,后來他又慢慢地東山再起。2001年擔任總理之后,他才有了安全感。然而在他平定第二次大起義之后不久,他就對自己的選民反戈一擊,他認為正是這些人的原因,所以國際社會才對以色列持有偏見。2005年,他在10天之內驅逐了加沙地帶的近9000名定居者。
盡管他已經有8年時間沒有出現在公眾面前,但是他卻留下了深遠的影響。他代表著以色列世俗創始人一代的逝去,代表著由士兵到將軍再到政客的一代的逝去﹔這些人在以色列建國的前半個世界裡一直擔任掌舵人的角色。無論是把巴勒斯坦人的家園夷為平地,還是鏟平定居者的房子,沙龍都沖在最前面。但是,他的繼任者似乎更願意亦步亦趨。
編譯:郝偉凡
海外網國際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新聞:
(責編:郝偉凡、王棟)
經濟學人,海外網,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