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吉林陕西山东江西内蒙古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海外网海外网>>国际>>外媒集萃>>经济学人>> 正文

摄像头无处不在 隐私权何以保障?

2013年11月19日12:00|来源:海外网|字号:

海外网11月19日讯 英国杂志《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11月16日发表了题为《你的一举一动》的文章。文章称,如今摄像头无处不在,而且还具备人脸识别功能,所以隐私权在未来将需要更加严格的保护。

全文摘编如下:

1890年,一份报纸宣布,“在这个季节,海边的某些事物将会比鲨鱼还可怕,他们就是业余摄影师。”手持照相机的发明震惊了19世纪社会;与此同时,那些在海边游荡、专门拍摄日光浴男女的“柯达狂人”也让人感到害怕。

一个多世纪之后,业余摄影师再一次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富裕国家的公民已经习惯于被监视公路和城市的闭路摄像头密切注视。但是,随着照相机的体积不断缩小、存储资料的成本急剧下降,现在拍照已经成了个人行为。

通过谷歌眼镜暗中记录

大约有1万人已经开始测试谷歌眼镜的雏形——它是一个类似于眼镜的微型电脑。谷歌眼镜旨在通过一款能架在鼻梁上的装置来实现智能手机的所有功能。它灵活的框架上装有一个摄像头和一个小屏幕,从而让用户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拍照、发短信以及网上搜索。

谷歌眼镜也许会以失败告终,但是更加广泛的革命正在进行中。在保险诈骗案十分猖獗的俄罗斯,至少有100万辆车装有行车记录仪,以便拍摄前方路况。美国警方正在向警察发放摄像头,摄像头可以别在警服上,从而记录警察和群众的交流情况。微型摄像头让爱猫人士可以随时监视他们四处游荡的宠物。狗仔队已经开始动用无人机来偷拍那些在自家花园或游艇上活动的名人。业余爱好者甚至在研发更加智能的方法,以让摄像头进入太空。

无处不在的记录设备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医院向一些遭受脑部伤害的病人发放了摄像机:回看摄像机中的录像可以帮助他们恢复记忆。行车记录仪有助于解决保险纠纷,并鼓励人们提高驾驶技术。警方拍摄的录像让罪犯不敢再毫无理由地投诉警察,也让警察无法随意虐待囚犯。一位英国士兵刚刚因谋杀一位受伤的阿富汗人而被判有罪,原因是他的犯罪行为被另一位士兵头盔上的摄像头捕捉了下来。显示资深外科医生和工程师视线的视频有助于训练接班人,同时也能在责任争端中派上用场。与电脑相连的摄像头能够为弱视者读取街头标志牌和商品标签。

在乐观人士看来,未来摄像头还能为我们带来更好益处。很多人都携带着活动追踪设备,一般是戴在手腕上或装在兜里,目的是监督自己的运动或睡眠类型;如果使用摄像头可能会更加高效,或许还可能监控佩戴者的饮食习惯。“个人黑匣子”可以在佩戴者发生意外事故或遇害的情况下及时传送图像。能够识别人脸的小型摄像头可以成为个人数码助手,让对话可以像文件和邮件一样被搜索出来。目前,已经有一小拨“生活记录者”将多年的影像存储到了“电子记忆”数据库。

但是,并未所有人都对这些前景感到兴奋。完美的数码记忆可能会成为痛苦之源,因为它除了记录了许多值得珍惜的事件之外,也记录了那些令人痛苦的事件。疑心较重的伴侣或雇主或许会认为,他们有权查看伴侣或雇员的数码记录。

与其担心拍照的人,还不如担心那些被拍的人。校园恶霸已经在利用手机拍摄的非法照片来凌辱受害者。网站上充斥着大量在公共场合偷拍的女性照片。可穿戴式相机将会让这些偷拍行为变得更加容易。即将出现的重大问题是愈加先进的人脸识别技术,这项技术将让公司和政府可以通过排查网上数亿图像来提取个人信息。无论是在酒吧、街头、办公室,还是在每个人的头顶上,摄像头都无处不在;如果社交网络和其他处理储存和发布图像的服务商把这些摄像头拍摄的录像汇集到一起,那么后果将十分重大、值得警醒。我们距离这样一个世界或许并不遥远:在那里,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被跟踪,一个走在街上的陌生人马上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你是谁。

身体、思想和面部主权

科技进步应该受到广泛的欢迎,而不是被人们畏惧——这是本刊持有的信仰之一。但是,这一信仰还是不可避免地与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起了冲突,那就是自由。自由应该包含一定程度的隐私权:如果你的一举一动都被记录下来,那么自由权就被极大地削弱了。

其中一个解决方案就是禁止使用那些令人反感的设备。奥地利就禁止使用行车记录仪。用行车记录仪拍摄路况的司机可能会面临1万欧元(合13400美元)的罚金。但是,完全禁止使用某些设备同时也让人们无法享受这些设备带来的益处。如果社会能够制定相应的规则来限制这类科技设备使用的地点和方式,那么将会大有裨益。

目前,公司的一举一动都非常小心。谷歌公司禁止在谷歌眼镜上使用人脸识别应用,而且其相机只能录简短的片段。日本数码相机制造商则确保其产品每次拍照时都会发出“咔嚓”的声响。现有的控制跟踪和骚扰行为的法律可以拓展到偷窥无人机领域。

但是,随着相机不断变小、功能越来越强大、愈加无处不在,为了保护自由就必须制定新法律。政府应该在经过授权之后、而且在有着明显公共利益的情况下(比如说识别银行抢劫犯)才能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如果需要识别的人脸是同伴或者是街头的陌生人,那么你应该享有的最基本权利就是自己身份不会自动暴露。个人数据方面的原则是一样的。政府应该对新型相机和人脸识别技术严加监管,让人们自己来决定是否要保持匿名状态。

硅谷一直强调科技是解放人类的力量——在一般情况下,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但是,某个小装置赋予一个人的自由有时可能会让另一个人失去自由。自由派政客一直不愿捍卫个人隐私的理念,尤其是网络隐私。如今,隐私之战应该打响了。否则,隐私权可能在转瞬之间就会失去。

译者:郝伟凡

(责编:郝伟凡、王栋)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经济学人,海外网 摄像头 隐私权

热图>

最新热点>

惊!上海动物园饲养员被华南虎咬死(组图)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史海钩沉>

精选图片>

视频>

论坛热帖>

猜你喜欢>

地铁女乘客被摸胸10分钟 丝毫没有察觉(组图)

丈母娘不愿保持不正当关系 充电器线勒死女婿

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吉林|陕西|山东|江西|内蒙古|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京ICP证130063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