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滾動 紙媒

海外網海外網>>國際>>外媒集萃>>經濟學人>> 正文

一戰將迎百年紀念 世人仍需警惕戰爭威脅

2013年12月26日10:31|來源:海外網|字號:

海外網12月26日訊 英國雜志《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12月21日發表了題為《回顧往事引發的憂慮》的文章。文章稱,第一次世界大戰即將迎來百年紀念,當今時代雖然以和平為主旋律,但是人們依然應該警惕潛在的戰爭威脅。

全文摘編如下:

一個世紀之前,西方國家大多數民眾對即將到來的1914年充滿了樂觀的期望。滑鐵盧之戰以后的100年裡世界並非相安無事——美國爆發了恐怖的內戰,亞洲爆發了一些區域性沖突,另外還有普法戰爭以及偶發的殖民地災難。但是,洲際和平依然是主旋律。全球化和新技術的發展將整個世界捆綁在了一起,其中新技術主要包括電話、蒸汽輪船和火車。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曾經對當時倫敦人的生活做了精彩的描繪,他們可以“在床上喝早茶”,“從世界各地預訂產品”,而且還可以享受送貨上門的服務,就像我們在亞馬遜網站購物一樣——此外,凱恩斯認為這種狀態“極為正常,而且肯定會持續下去,除非是向更好的方向轉變”。倫敦人在床頭櫃上很可能放著一本諾曼·安吉爾(Norman Angell)所著的《大幻覺》(The Great Illusion)。這本書闡述了一個觀點:歐洲各國經濟一體化程度極高,戰爭不會帶來任何好處。

但是僅僅一年之后,整個世界就卷入了一場極其可怕的戰爭。這場戰爭導致900萬人死亡——但是如果考慮到戰爭結束之后產生的一系列地緣政治災難,包括蘇聯的成立、中東各國的邊界被隨意劃定、希特勒的崛起,那麼死亡人數可能還要增加好多倍。技術本來是自由的朋友,但是卻演變成了殘暴統治、大規模屠殺和奴役平民的工具。后來,世界各國紛紛建立起了壁壘和屏障,這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時期最為明顯。凱恩斯筆下的倫敦人享受的全球化直到1945年才重新開始——有些人或者認為應該是20世紀90年代,當時東歐國家紛紛獨立,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計劃在中國開始取得成果。

一個世紀前降臨在世界頭上的這場大災難的幕后推動力是德國。當時,德國尋找一個開戰理由,妄圖統治整個歐洲。但是,驕傲自滿也是一個原因。倫敦、巴黎和世界其他各地的很多人認為,由於英國和德國互為彼此的第二大貿易伙伴(排在美國之后),所以雙方的沖突不符合經濟邏輯,因而不會爆發戰爭。正如凱恩斯所言,“軍國主義和帝國主義、種族和文化沖突以及壟斷、限制和排擠等活動和政治恰如伊甸園裡的撒旦,但是(在倫敦人看來)這不過是每天報紙裡的笑話”。

扮演你的角色

人類可以從自身的錯誤中汲取教訓,這從人們面對經濟危機時的反應就可以看出來:大蕭條的慘痛經歷讓人們下定決心避免再犯同樣錯誤。人們對一個世紀前上演的災難記憶猶新,所以如今各國領導人可能不會冒險發動戰爭。另外,當代戰爭的巨大威力也會起到束縛作用:核武器的潛在威脅能夠有效地抑制戰爭升級,進而保証這一代年輕人不會貿然參戰。

但是,一些相似之處依然讓人感到煩惱。美國就像是當時的英國,一個逐漸衰落的超級大國,無力保護全球安全。其主要貿易伙伴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當時的德國差不多。日本相當於當時的法國,作為逐漸衰落的霸主的盟友,其區域性影響力也在逐漸削弱。但是,這種類比並不是特別確切——中國沒有德國那般擴張領土的野心,美國的國防預算也比大英帝國要高出很多。

但是,當今時代和1914年最讓人憂心的相似之處是安於現狀的思想。現在的商人和那時的商人差不多:他們太過忙於賺錢,沒有意識到藏在電子交易屏幕最下面的惡魔。政客們和100年前一樣把民族主義玩弄於股掌之間。明年,印度可能會選舉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擔任政府總理。莫迪是一名印度教民族主義者,他拒絕就他管轄之下的古吉拉特邦屠殺穆斯林事件進行懺悔﹔另外,他還有可能觸發印度與鄰國巴基斯坦的穆斯林之間的核紛爭。俄羅斯總統普京對因內戰而滿目瘡痍的敘利亞坐視不理。歐洲各國基於對20世紀血腥沖突的反思而成立了歐盟,但是現在的歐盟也因新萌發的民族主義而漸生裂痕。

我喝醉了酒,看見了蜘蛛

兩項預防措施或許可以阻止星星之火發展成燎原之勢。首先,要把潛在威脅的風險降到最低。如果朝鮮爆發,沒有人清楚世界將會發生什麼。但是,美國和中國可以放下雙方的分歧、提前做好部署,這樣就可以確保朝鮮核計劃的安全。

其次,要想讓世界更加安全,美國需要實行更加積極的外交政策。盡管與伊朗達成了初步核協議,但是奧巴馬卻不願插手中東事務——這從他不願對敘利亞動武便可看出。此外,奧巴馬也並未努力把新興大國拉入全球體系——如印度、印度尼西亞、巴西以及最重要的中國。這暴露出奧巴馬缺乏野心,而且忽視了歷史。鑒於其軍事實力、經濟實力和軟實力,美國依然不可或缺,在對抗跨國性危機時更是如此,比如氣候變化和恐怖勢力。但是,如果美國不能擔負起世界領袖的責任,不能維護世界秩序,那麼其他地區的強國就會躍躍欲試,威脅鄰國。

當今世界的潛在危險或許永遠不會引發1914年那樣的災難。無論是由種族、宗教還是由部落引起的瘋狂行為往往會給理性的自我利益讓步。但是,一旦這種瘋狂行為佔據上風,那麼它將會導致人類的大屠殺。鑒於此,認為理性總會佔據上風的想法應該受到批評。這是我們從一個世紀之前的戰爭中得出的教訓。

譯者:郝偉凡

海外網國際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德軍一戰潛艇沉沒水底近百年后現身英國海灘(圖)

“一戰”中的中國勞工:曾被洋人稱為“工蟻”(圖)

(責編:郝偉凡、王棟)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經濟學人,海外網 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熱圖>

最新熱點>

盤點世界各國文藝兵和勞軍拉拉隊(組圖)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精選圖片>

視頻>

論壇熱帖>

猜你喜歡>

“圓臉大賽”爆紅網絡 圓臉惹人愛完爆瓜子臉

盤點香港10大豪門媳婦(組圖)

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