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滾動 紙媒
2013年12月25日11:38|來源:海外網|字號:
海外網12月25日訊 英國雜志《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12月21日發表了題為《挖掘勝利》的文章。文章稱,中國生產的頂級施工設備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全文摘編如下:
到目前為止,人們普遍認為中國公司生產的施工設備——甚至是外國頂級公司在中國生產的施工設備——在質量和技術上都落后於外國公司在本國生產的產品。但是,法國裡昂証券(CLSA)的最新研究証明了這種想法早已過時。該機構對一系列中國制造的挖掘機進行了檢測,結果發現它們結實耐用、效率很高。三一重工、中聯重科、柳工機械等領先的中國品牌所生產的產品還具備價格低廉的優勢,這些公司生產的施工設備很快就會佔領全世界的建筑工地。
自從5年前爆發了全球金融危機之后,情況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那之前,中國建筑工地上近90%的挖掘機都是外國品牌,盡管這些挖掘機一般是在中國制造的。在2008年至2009年,中國政府實行了巨大的財政刺激政策,結果帶來了建筑業的繁榮,這進而鼓勵了中國機械制造商擴大自身規模,而且還有一批新公司進入了這一市場。盡管中國本土企業在技術上不敵日本的日立公司(Hitachi),在產品種類上不敵美國的卡特彼勒公司(Caterpillar),但是中國的公司卻為買主提供非常高的折扣。到2011年,中國公司已經佔據了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
隨著規模不斷擴大,頂級中國公司開始迫不及待地對自己的技術進行升級。它們斥巨資收購了外國競爭對手和供應商,或與外國公司聯手成立合資公司。三一重工收購了兩家德國企業,分別是普茨邁斯特公司(Putzmeister)和Intermix公司﹔另外還與奧地利的普爾芬格(Palfinger)成立了合資企業。中聯重科收購了意大利的CIFA公司。柳工和徐工分別與美國的康明斯公司(Cummins)和韓國的斗山公司(Doosan)成立了合資企業,以改進自己的柴油發動機。
隨著政府財政刺激政策的影響逐漸消退,中國對施工設備的需求也逐漸下降。外國公司在中國的工廠本來主要生產技術含量較低、“在中國制造、向中國銷售”的產品,現在卻逐漸轉型,致力於生產用於出口的高端產品。其出口對象主要是東南亞國家。
裡昂証券的研究人員對6家公司在中國生產的挖掘機進行了為期兩周的嚴酷測試,測試的內容涉及生產力、耐用性和燃油效率。這6家公司分別是三一重工、卡特彼勒、日立、斗山以及日本的小鬆集團(Komatsu)和神鋼集團(Kobelco)。這些挖掘機的表現都很不錯,但是三一重工挖掘機的表現異常搶眼。三一挖掘機或許比不上卡特彼勒制造的世界上最好的挖掘機,但是卻超越了日本和韓國的競爭對手。裡昂証券的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是,現在,中國企業與外國競爭對手的技術差距“幾乎不存在了”。裡昂証券預計,三一重工以及其他幾個中國大品牌將會在中國機械制造業掀起一波並購熱潮。屆時,現在的60家公司可能會合並為6家。
裡昂証券的調查結果與今年早些時候的另一項調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2月,調研公司Sanford C. Bernstein對中國制造的兩款轎車進行了拆解測試,目的是檢驗其質量。這兩款車在中國汽車品牌中處於領先地位。但是檢測結果發現,中國汽車公司與外國競爭對手的差距依然很大。如此看來,中國公司尚未學會如何制造世界頂級轎車,但是現在它們已經學會了如何制造品質優秀的施工設備,而且還能保持價格優勢——外國競爭對手應該對此感到擔憂。
譯者:郝偉凡
海外網國際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責編:郝偉凡)
經濟學人,海外網,挖掘機,三一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