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吉林陕西山东江西内蒙古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华商滚动

海外网>>国际>>外媒集萃>>名利场

詹姆斯·布利德尔的无人机与不可见的网络世界

2013年08月04日11:15|来源:海外网|字号:

海外网8月2日讯 美国《名利场》(《VANITY FAIR》)官方网站,于2013年6月12日发表题为《新美学——詹姆斯·布利德尔的无人机和这个不可见的网络世界》的文章。

文章摘编如下:

马塞尔·杜尚靠小便池成名,安迪·沃霍尔有他的浓汤罐。以此类推,詹姆斯·布利德尔是靠他的无人机成名了吧。詹姆斯的第一场美国艺术馆展览将于这周在华盛顿科科伦艺术馆和艺术设计大学开幕,这位年轻的英国艺术家一直致力于推行一场概念性的艺术运动——“新美学”。利用微博客、推特和Instagram(一款基于摄影的apple手机应用软件),他将科技对社会的奇异影响展现给广大群众。

每年三月在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市举办的西南偏南交互式音乐节,已经成为互联网的圣丹斯电影节。硅谷来的工程师和小巷里的高人混在一起,这个一年一度的盛会总能带给媒体一些新的启发。2007年推特(Twitter)的出现使传统媒体发展举步维艰,精心策划后推出的产品和大牌记者激烈的竞争,无一不显示这个领域的火热发展。甚至好莱坞也参与其中:去年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托比·马奎尔出席音乐节,来支持一款照片分享应用程序Mobli。不过作为应用程序的投资商,他们这一行为也表明,这个节日已经失去了他时尚的本义,不可避免地被时间和金钱改变。

让这个音乐节在去年更为引人注目的并不是宣传人员或是公布的市场计划,也并未收购或售出什么东西;而是他展现了一个去理解这个时代被电子产品包围的人群的一个概念性运动,影响范围从硅谷的计算机和西南偏南交互式音乐节的电子屏幕波及到艺术、时尚、媒体甚至营销。这个以雄峰为标志的艺术运动名为“新美学”,它的领导者是一个有着安德烈?布勒东(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风格的英国艺术家——詹姆斯·布利德尔。

布利德尔在2011年5月6号发表的一篇博客宣告了“新美学”的正式诞生,但是这项艺术运动取得突破性进展却是在2012年上半年,当布利德尔和他的合伙人兼朋友Einar Sneve Martinussen在他伦敦东部的工作室里研究一家MQ-1无人机模型时。他们一致认为无人机不只是一款先进的武器,广义上看,它更是一种极富冲击力和暴力美学的体现。“它体现了如此多种网络的特质,”布利德尔这样评论,“它在一定距离之外观测、行动还是隐形的。”无人机的行动方式正像是我们的生活方式,人们每天挂着网络上,赖以生活。“我开始思索网络本身散发出来的感觉,并不只是个监视平台,更像是一面黑暗之镜。”布利德尔回忆说。

但是无人机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布利德尔试图“感触那冰冷的金属质感并且丈量出它的尺寸”。不过无人机除了偶尔出现在飞行表演中,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看到的都是些模糊不清的照片。无人机有多大呢?站在它旁边的感觉是如何呢?在伦敦东部知名文艺区域肖尔迪奇,他工作室外的停车场上,布利德尔和Martinussen用粉笔画下了他们追踪到的一家无人机的大致模样。将隐形化为可视,这张名为“无人机之影001”的图片被他们放到一款图片分享网站Flicker上。

一架无人机袭击Beyt-al-Ahmar,也门,来自布利德尔微博的 “Dronestagram”Tumblr。

对于布利德尔,那天下午看似不温不火的创作却花费了之前九个月不停观察的努力。自从开始在博客里发布他的意图,他就一直在搜集照片视频和引用名人的话来证明他找到了理解这个世界的一种新方法,“未来的新形式美学,可能比我说的更加奇异,”他这样写道。“新美学”理论主要来自于他的微博客,理论的中心思想是我们即将无法看清,更不必说理解,这个我们一手建立的网络世界的本来面目。

“我们写出的代码正常人看不懂,”来自的凯文·斯莱文教授说, “我们生产出这样复杂的系统,他们都是人类编写的,但是他们却完全不能被正常人辨识,却又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新美学”正是带着一丝惶恐不安的情绪指明了人类的这一处境。过程很艰难、很模糊、甚至连布利德尔自己都会怀疑。将“新美学”看做一种文化的文化,它是一个被发现了的艺术运动(但是,令人不解的是,他并不是已经存在的艺术的发现)。

“新美学”的美体现在布利德尔在网上不停搜集出名的人造品、众所周知的地方和一些数字与生活碰撞点上。他曾经发表一组照片:放大到像素尺寸的衣服,可以躲避面部识别的伪装、维基百科最常被检索的地名……他的微博客里最近出现的这类图片有:一辆流动拍摄的谷歌街景车,一个显露市场走势的股票交易图,几个曾在阿富汗战场上空袭塔利班的内华达州飞行员。在布利德尔看来,“新美学”不是一个艺术运动,也不是一个艺术品,只是一些注意要素的集合。微博客自身突然很有“新美学”范儿并不是巧合,每个人转发时有自己的方式,这就是一种无尽旋转的美。

发迹于伦敦布利德尔的“新美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被认可,爱好者从博物馆馆长、无人机观测者到来自MoMA和CNN的记者。下一周,布利德尔的作品即将在华盛顿特区的科科伦展览馆和艺术设计大学展出。一位忠实“新美学”粉丝沃伦·艾利斯在他的博客里欢呼道,“可以看到一样追求下一幅作品的人聚在一起,真是太美好了。”“我觉得‘新美学’是一种很有距离感、会让你抱紧手臂尖叫的存在,并不只是一些看起来很酷的东西的合集,”罗宾·索隆,一个自称是“媒体发现员”和《Penumbra先生的24小时书屋》的作者,这样评价。“‘新美学’很美,因为它背后蕴含着试图诠释数码和人类碰撞的意义,这才是未来我们即将存活的世界,”宝拉·安东尼奥,现代艺术博物馆建筑设计馆高级馆长和研发主任,说道。

一直到2011年夏天,布利德尔的微博都备受关注。他也正引进一些新的元素来使“新美学”更广为人知。同时,他也想借此回归西南偏南交互式音乐节,那个网络发烧友的聚集地。他甚至还组建了一个讨论小组,名叫“穿过数码设备探索新美学”,组内知名成员有乔安妮·迈科内尔,《根茎》这一数码资讯的一名编辑;本·特瑞特,一位才华横溢的设计师,同时也是布利德尔在伦敦时前工作室伙伴;亚伦·斯图亚特·库伯,一个数字测绘专家,之前就职于Flicker现在在库珀休伊特国家设计博物馆工作;罗素·戴维斯,做过广告人和在线评论员,在90年代末帮助微软策划运行Wieden & Kennedy的广告,还做过布利德尔的导师。“我们都对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很有兴趣,”他们这样描述这一学说,“航天飞机上的上帝视角”“谷歌街景车的镜头”“闭路电视下的面部表情”,但他们都没有说“新美学”是一次艺术运动。

音乐节的最后一天上午,库珀在Driskill酒店豪华的宴会厅里建造了一架无人机模型。模型是用泡沫砖为原材料,像素处理过,十分巨大,翼展大约和一张特大号床一样宽,库珀和布利德尔将他固定在气球拱门上,列队于宴会厅门廊,就靠在讲台边上。在他们身后的大屏幕上,他们安排了和斯莱文的视频对话,期间双方都愉悦地点头嬉笑着。斯莱文也是小组成员,还是这次创新运动的领头羊之一。

图四:谷歌总部,州长杰里布朗签署法案,允许测试自主车,2012年9月25日。 摄影:詹姆斯·布利德尔GETTY IMAGES

图五:本·特瑞特摄于西南偏南大会。 摄影:本·特瑞特

图六:“美妙的振动” 摄影: Ferruchio Laviani.

观众每一次将头伏向一块电脑屏幕,听小组成员们徐庶这个我们创造的高科技世界的一部分故事时,都会体验到“新美学”的魅力。五个小组成员共享了Moonraker剪辑、Pynchon引用和McLuhan esque的名言:所有隐喻都不应存在。麦克尼尔将“新美学”视作艺术史的里程碑,布利德尔也引用朱莉安·阿桑奇的话“只有想得比出发更早的人更远,突破技术上的拘束,才能做到我们父辈们做不到的事。”展览进行的很顺利,结束后,他们把无人机模型抬到他们租用了一周的平房里,庆祝似的和模型一起跃进水池。

很快,第一个批判的声音响起,来自科幻小说家布鲁斯?斯特林。作为展览的观众之一,他在推特上这样评价小组“显而易见,‘新美学’就是个噱头”,另一条里,他说“同样,小组的发言者也很愚蠢。”几周后,斯特林又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约5000字的文章,“‘新美学’明明是老旧传统的,把这一代杰出的人引进宗教迷信里去,年长些的人根本看不出美在哪里。”斯特林还写道,“这是场典型的先锋艺术运动,出现在这个网络时代里。”他评价布利德尔为“‘新美学’的安德烈·布隆东式教皇”将艺术、时尚和媒体评论员们搞得一团乱。

一石激起千层浪。接下来的几周内,关于这几个“新美学”创始人的辩论一直在持续。甚至在长岛市的Flux Factory还上演了一场真人辩论,辩题是“新美学”究竟是否是“死亡之舞”。杂志开始纷纷报道,“何为‘新美学’”,Business of Fashion发表题为《时尚界准备好迎接新美学了吗》的报道,The Atlantic’s在网站上发表题为《新美学还需更加特立独行》的文章,科幻小说家玛德琳阿什比将“新美学”和监视和男性目光联系在一起,迪拜的艺术杂志也分析了“新美学”的政治效应。

混乱是一种冲击,使“新美学”更加受到瞩目,互联网时代终于等到了他的艺术运动,用一种可视的作品来反映这个高速运行着的时代,正像是广告时代的波普艺术和美国战后时期的抽象表现主义一样。只不过,在典型的互联网时代模式中,“新美学”不是一件新事物而是一种新鲜力量。

“突然之间每个人都觉得这是一次艺术运动,不是想要参与其中就是试图推翻它,”布利德尔在近日一次访谈中回应。他坐在新工作室的办公桌后,这个没有窗户的工作室位于伦敦剑桥希斯街区的一家废弃工厂里。“布鲁斯说,这场运动存在于历史进程中,但是一涉及历史,就少了先驱的意味。这太荒谬了,有历史意义的运动不该被用来评价这个时代发生的任何事,但是这样的评价会使成为先锋的想法更加深入人心。不过我并不想这样,我就是我,询问看到我的画的人‘你看到那个了吗’‘你真的看到了吗’‘用心去看,你会看到隐藏在画面背后的那个’只要试着去发现,会有和我一样惊人的体验!”

布利德尔深色头发,浅色皮肤,带着狐狸一样戏谑的表情。尽管已经32岁了,他还是一派英国高中朋克少年的打扮,穿着灰色牛仔裤和战靴,一件黑色羊毛衫,打着耳洞。他身后的一个大书架上,放着一个碳材质的监视器的雕塑;再上面一层里,放着一个塞文洛克,伦敦奥运的吉祥物,它的一只眼睛在另一个相机上。没有窗户的房间起初会给人以经济拮据之感,但久之会让人有护盾般的安心感。“这是我的法拉第牢笼,”布利德尔开玩笑说。新的空间,也是布利德尔新的改变:从肖尔迪奇区搬到剑桥希斯区——伦敦的下东区搬到威廉斯堡——正像是寓意着他从早期的科技世界作品,或是一个电子书售货员转换到一个艺术家的出版商。在他引进“新美学”概念的这两年里,从关注点聚焦合集到转型至自制工艺,被展览馆主和营销商说三道四,被博主和媒体理论家们评头论足,布利德尔的工作室被一堆馆主预约拜访。但是他还是他,墙上挂满了无人机照片的他。

“新美学”的萌芽在近几年催生出一大批英国技术人才,这些人也反过来为布利德尔提供素材。他们有一个定期沙龙,由罗素?戴维斯这个前广告人和西南偏南小组成员在每周五早餐时举办。餐桌上总会有个肖尔迪奇风格的油腻腻勺子,他们称之为“牧羊女沙龙”,是由他们以前开会时戴维斯故意拿出一个低劣的TED视频时说“呵呵”演变而来的。(那是布利德尔在2008年录制的TED视频,题为“酒的烹调文化”,戴维斯和他在那里结识。)让这个小组和他们在旧金山和纽约的电脑发烧友们与众不同的一点就是这种非常英伦的分享的意识,他们认为,技术不只是为了赚取更多的美元,而是一个需要思考和质疑的存在。

“我们经常会说,正像是欧文曾说过的‘法西斯主义不可能在英国被推行,因为它会被英国人嘲笑’,”马特·琼斯,在四月他成为纽约谷歌创意实验室的交互化设计主任之前,一直作为“牧羊女沙龙”的常客之一,说道,“我认为最恐怖的事情是,机器不怕被嘲笑。你不能嘲笑谷歌,那样毫无意义。詹姆斯的一些作品里体现了这种情绪,一种提及美国科技时代的典型的英式反应。科技是属于美国人的。”

“‘新美学’,如果你深层发掘它,是一种对反恐怖主义的概念,”琼斯补充道,“无论是信息储备、社交分析、数据挖掘、自主车辆、监视技术……这些在过去几年各国政府投入近1000亿美元的技术,最后换来的不过是一个生锈的碎片。我们人类却都沉醉其中,退缩不前。”

去年十月,布利德尔在伊斯坦布尔设计展的展览馆外,在一个土耳其船员的帮助下绘制了《无人机之影002》,从教堂外的过道上看,这就像是一个可以被分享的图片一样,正好符合“新美学”的概念,由一个网络时代的产物来反映这个网络时代。受此启发,布利德尔开展了一个名为Dronestagram的项目。项目大概是在Instagram这一照片分享网站发布美军在中东和亚洲实施无人机打击的相关卫星照片,揭示此类打击地点的“真正位置”。“国际战争上外国人的伤亡数字总被刻意少报,这一技术可以带我们更近地观察到被模糊化的真相,”他这样写道。Dronestagram让人与人之间更为密切。CNN、《卫报》、《大西洋月刊》、《时代》还有法国和荷兰媒体等都发表了有关报道。布利德尔的“新美学”是最富有黑暗色彩的一个分支,他是人类屈从于机器的预兆。从关注点合集到利用技术完成项目本身,“新美学”不亚于杜尚或是沃霍尔,它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对美和真理的不懈追求。

“新美学”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对于技术的理解有了巨大的升华,不再是执着于单一的物件或是网站,而是一副不同于以往任何看法的包罗万象的宏观理解。“我们依然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要建立这样庞大的网络和我们在其中应该做什么,”布利德尔说,“但是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会一直密切观察着它。”

作者:安德鲁·布鲁姆

译者:何方晴

(责编:牛宁、王栋)

分享到:

名利场

时政国际评论台湾华人文史财经

热图>

最新热点>

河北锯腿男子怕自己事降温:降温意味着等死

保安见女住户昏倒后亲嘴揉胸 称人工呼吸

视频>

论坛热帖>

热点推荐>

宁夏灭门案犯罪嫌疑人现场指认

崂山逃票地图太坑人 走野路三大学生跳崖

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吉林|陕西|山东|江西|内蒙古|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华商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