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海外网>>国际>>外媒集萃>>名利场

魅力美国(二)

2013年07月03日12:36来源:海外网字号:

海外网7月1日讯 美国《名利场》(《VANITY FAIR》)2013年7月发表题为《魅力美国》的文章

全文摘编如下:

美国人真的是感情暗淡,幼稚和不懂讽刺艺术吗?你能想象造就了多罗茜·帕克和兰尼·布鲁斯的国家会不懂讽刺吗?“当政治讽刺过世的时候,他们授予了亨利·基辛格诺贝尔和平奖。”说这话的是一个美国人。美国人缺乏的不是讽刺,而是愤世嫉俗。在欧洲,这种枯燥而无意义的嘲笑经常被误以为是有创意的讽刺艺术。那么还有庸俗呢?美国人生来俗不可耐。什么?俗不可耐?像亨利·詹姆斯、安娜·埃莉诺·罗斯福、科尔·波特,或者摩门教徒那样吗?这又是一个因为标准不同而引发的问题。美国人重视和追求的是直话直说。他们不喜欢拐弯抹角。而法国人则特别不喜欢这种缺乏文化底蕴的直白而不加修饰的语言。加缪曾经不屑一顾的说:只有在美国,你能成为一个不是知识分子的小说家。说出这种话是因为他认为美国没有文化深度和关键的严肃性。那么,只有走进一家美国书店你才能意识到你大错特错了。马克·吐温呢?爵士呢?抽象表现主义呢?和欧洲国家集体对美国表现出反感不同的是,任何人类学家都能一眼看出:美国和欧洲之间的相同点比不同点要多得多。旧大陆的脉络已经融入了新大陆。美国是欧洲最伟大的发明。这不是排除全世界对美国发展做出的贡献,而是说美国的发展史建立在欧洲的想法,欧洲的理解、审美、道德、假设和法律的基础之上的。就像是为椅子的摆放设置一张桌子那样,欧洲为美国的发展设置了一个大体框架。诗歌的韵律、音乐的尺度、法律法规的制定,市场,乃至偏见和神经症。美国之所以有现在的传统和广度是因为欧洲。

我在公共场合做过的一件最尴尬的事是发生在90年代中期的海伊文学节上,为禁止美国文化的运动辩护。和我一起做这件白痴事情的是历史学家诺曼·斯通。我已经记不得我说了什么-我已经从我的记忆中抹去了。没有任何分量和成果。另一方是来自《纽约客》杂志的亚当·高普尼克,还有萨尔曼·拉什迪。在我们提出那项该死的运动之后,拉什迪俯身靠近麦克风,停了一会儿,用半睁半闭的双眼向座无虚席的剧院致意之后,他柔声而清晰地唱到:“Be-bop-a-lula, she’s my baby, / Be-bop-a-lula, I don’t mean maybe. / Be-bop-a-lula, she’s my baby, / Be-bop-a-lula, I don’t mean maybe. / Be-bop-a-lula, she’s my baby love.”(英国著名摇滚乐队“披头士”的歌曲《Be-Bop-A-Lula》中的歌词)

这是一场一边倒的胜利。观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除了一些干咳声,一切都结束了。美国并没有忽视或者避开他国文化。它做了一些更加深刻,更加聪明的事:它改变了文化的走向。它保留了机械唱腔的原则,保留了回应美学的妙语。它有一个新的、新古典主义的、修整过的、重新修饰过的开头和摘自一首老歌的第二节。它在看到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的风景,感受到这个国家的心跳之后,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欧洲现在关于美国的狭隘有一个最新流行的说法,关于美国人的品味多么浅陋,视野多么局限。我们被告知的信息被“没几个美国人出国旅行过”这篇文章“证实”。我们被告知:据说,只有35%的美国人有护照。每当我听到这个,我总觉得,我的上帝,是真的吗?那么多?你们为什么要去别的地方呢?美国本身就有那么多令人惊叹的地方了。这个新崛起的文明有那么多的奇迹。不管怎样,欧洲的孩子们之所以办护照是因为他们都想去纽约。(未完待续)

作者:A·A·吉尔

译者:何方晴 

分享到:

(责编:牛宁、王栋)

相关新闻 >

美图精选 >

国内国际台湾华人视频论坛

评论 >

图片 >

视频 >

国际 >

国内 >

娱乐 >

港澳台 >

文史 >

国际频道今日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