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恭王下野慈禧霸权:甲申易枢,一场不动声色的政变

2015-10-19 11:18:47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分享:
字号:

6403.jpg

  张佩纶像

  张佩纶此时在官场上风头甚劲,却也是仇家颇多,得随时提防着有暗箭射来。到了越南太原失守,法国拟索600万镑赔款时,朝廷震怒颁旨申斥“徐延旭株守谅山,毫无备御,唐炯退缩于前,以致军心怠玩”传旨将徐延旭、唐炯革职拿问,解交刑部治罪。当日,张佩纶私信咨询李鸿章,商询是否要以误荐徐延旭,自请处分?李鸿章回复说:“徐延旭做地方官自是能吏,但将关系洋务、军务大局之事轻相委任,在你为失言,在朝廷为失人,不独鄙人不谓然,天下皆不谓然,识者早知其必败。你是言官,论列贤否,朝廷向无严谴之例,枢臣对徐一意信任,则不可解。我与李鸿藻及你皆至交关切,不得不深痛惜之,以后望更加虚衷体察,勿愎谏自是为幸,自劾万可不必。”从李鸿章的回信可以看出,他对徐延旭很不以为然。这种看法,其实也代表其他大员对“清流”派用人路线上的不满。但李鸿章将自己的观点讲得如此坦率,则表现出他与张佩纶在私交上非常亲近。

  此时,张华奎是北京政治圈的活跃者,一直在寻找机会试图报复张佩纶。据说他草拟底稿,通过王仁东,说动左庶子盛昱出头,弹劾张佩纶和李鸿藻滥保匪人唐炯、徐延旭。

  盛昱出手弹劾

  前线吃紧,朝廷内部却在酝酿慈禧太后今年的五十大寿。

  1884年3月30日,翁同龢日记记录,恭亲王在军机大臣见起时,一直在向慈禧太后请示祝寿时送礼的事情。“两邸所对皆浅俗语,总求赏收礼物”。以致太后语带责备地说:“心好自可对天,不在此末节以为尽心”,这种阿谀风格,不太像从前恭亲王反对重修复圆明园的坚毅态度,连跪在后排的翁同龢也看不下去,插言劝解:“二位亲王宜尊圣谕,勿再琐屑。”翁同龢回家后在日记上又记:“天潢贵胄,亲藩重臣,识量如此!”翁在政治上与醇王更为接近,他的观察,值得注意。

  张佩纶出任总理衙门大臣后,向恭亲王建议发展海军,并在总署内建立海防股,作为协调全国海防建设的专门机构。他还建议设立海防衙门,这个方案,几经讨论,逐渐成形。张佩纶致函李鸿章提到:“徐、唐均已逮问,此时自劾”。从张佩纶此信可以看出,因为推荐徐延旭的失误,他已经做好接受处分或自行辞职的准备。同时,亦已拟好创建海军衙门的奏疏,待恭亲王从东陵祭奠慈安太后归来后即可发出。

  4月3日,是清明前的寒食。盛昱以张佩纶推荐唐炯、徐延旭,上奏弹劾军机大臣:

  唐炯、徐延旭自道员超擢藩司,不二年即抚滇粤,外间众口一词,皆谓侍讲学士张佩纶荐之于前,而协办大学士李鸿藻保之于后。  恭亲王、宝鋆久直枢廷,更事不少,非无知人之明,与景廉、翁同龢之才识凡下者不同,乃亦俯仰徘徊,坐观成败,其咎实与李鸿藻同科。  有臣如此,皇太后皇上不加显责,何以对祖宗,何以答天下?

  慈禧太后见到盛折当日,对着军机大臣批评边防不靖,疆臣因循,国用空虚,海防粉饰,不可对祖宗,但将盛折留中不发。军机大臣谁也不知道盛昱折中讲了什么。

  这年清明,恭亲王在东陵普祥峪主持慈安太后去世三周年祭典。慈禧到九公主府祭典并用膳。此次宫外用膳,由醇王府准备,据说还召见醇王,奏对甚久。北京的圈子里,各种谣言开始传开。4月6日,张佩纶致函李鸿章谓:“此间自徐、唐逮问后,言者纷纷。王仁东遍诣其相识之人,力诋鄙人。日来盛昱有封事,言及张之洞,至今不下。盛自云历诋中外有名人,为一网打尽之计,公及吴大澂均不免,因唐还涉及张之洞,深文周内,不解何意。真伪不可知,其自言如此。”

  军机大臣翁同龢也流露出忐忑不安的担心。同日,他在日记中写道:“盛昱一件未下,已四日矣,疑必有故也。  自巳正迄未正,兀坐看门,尘土眯目。吁,可怕哉!”7日又记:“前日封事总未下,必有故也”。

  4月8日,恭亲王回到北京。这天早上,慈禧太后召见在京大学士和各部尚书,见毕散值,却不召见等候许久的军机。显然,这预示将有重大事件发生。而后,慈禧单召领班章京沈源深进养心殿独对,随即颁发懿旨把恭亲王拿下了!谁也没有料到,盛昱指斥张佩纶和李鸿藻的奏折,直接被慈禧太后用来罢黜了全班军机大臣。同日,还有新任军机大臣的安排。命礼亲王世铎、户部尚书额勒和布、阎敬铭,刑部尚书张之万任军机大臣,工部左侍郎孙毓汶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4月13日又补刑部右侍郎许庚身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这就是晚清史上著名的“甲申易枢”事件。

责编:邢若宸

关键词:张佩纶,礼亲王世铎,封事,严谴,马江之战 聚合阅读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