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恭王下野慈禧霸权:甲申易枢,一场不动声色的政变

2015-10-19 11:18:47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分享:
字号:

6401.jpg

  恭亲王奕

  李鸿藻笼络清流

  光绪朝前十年,清政府中枢的领头人是恭亲王奕,但恭王在经历了同治一朝的风风雨雨之后,已有倦政之态、加之多病,他将国家事务的大量日常工作推给文祥去处理。

  1876年文祥去世后,军机大臣沈桂芬在决策中取得很大的话语权。沈桂芬,字经笙,江苏吴江人,当时人将他以及追随者称作“南派”。1881年1月29日,沈桂芬因病去世。此后,军机处日常工作由军机大臣李鸿藻隐执权柄。李鸿藻,字兰孙,直隶高阳人,时论将其称作“北派”的代表人物。李鸿藻是“清流”的后台和支持者,亦用“清流”的力量来达到控制朝政的目的。所谓“清流”,是当时官场上的一批言官,以刚直不阿自许,主持清议,议论时政,纠弹大臣而出名,是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他们认为沈桂芬主政时期,对外政策过于软弱和用人不当,造成崇厚在收回伊犁谈判中的失利。在内政上,官场大僚昏庸贪腐,治国无当。

  沈桂芬死后,另一位南派军机大臣王文韶作挽联云:

  知弟莫若师,数年来昕夕追陪,方期沆瀣相承,艰难共济;

  忘身以报国,十载间行神交瘁,竟至膏肓不起,中外同悲。

  同属南派的翁同龢对沈桂芬的评价则是:“清、慎、勤三字,公可以无愧色。”张佩纶则对朋友说:“吴江除夕即世,予谥文定。  但愿群工协力,破沈相十年因循瞻徇之习,方可强我中国。”南北两派的当国者,对于沈桂芬评价的差异,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他们在治国路线上的不同见解。

  李鸿藻掌权后,依靠“清流”的力量,对朝廷中的旧派人物进行了调整,同时,逐步开展人事布局。比如外放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提拔张佩纶署理左副都御史,兼总理衙门大臣。起用已经退隐的前工部左侍郎阎敬铭担任户部尚书。过去人们以为,“清流”在观念上趋向保守,往往是“洋务派”的死对头,其实,“清流”与洋务派大佬李鸿章关系密切,早已暗结同盟,在政坛上彼此呼应,其内幕勾兑,远超人们的想象。

  当时“清流”气盛,不仅有李鸿藻的支持,也有慈禧太后的默许。这样,他们在政坛上就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官场上的大人物都争相设法与他们交朋友。人们一般将张佩纶、张之洞、宝廷、黄体芳称作“翰林四谏”,也有人用谐音,管李鸿藻叫“青牛头”,张之洞、张佩纶叫“青牛角”,陈宝琛为“青牛尾”,宝廷为“青牛鞭”。还有人将奔走于“清流”与疆吏之间的著名“官二代”、两广总督张树声之子张华奎叫作“清流腿”。

责编:邢若宸

关键词:张佩纶,礼亲王世铎,封事,严谴,马江之战 聚合阅读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