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4月13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美国纽约纳斯达克证交所的留言簿上留言。
“股票市场要为国有企业脱困服务”
朱镕基创办上交所和管理早期的中国股市时,正是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之时,借助资本市场,搞活国企也是他的工作目标之一。
1992年,大批国有企业,不论长期以来业绩如何,都排着队准备上市融资。仅在那一年,中国新上市的公司就有97家,其中单是上海就有几十家国企上市。然而此时的国企,不少都长期处于负债状态,问题严重。“搞活国有企业”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企改革由此迈入了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制度创新时期。此后,中央一方面支持大型国企上市,另一方面对中小国企采取了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改革,希望逐步放开、搞活国企。
1999年5月,已是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批示证监会,“股票市场要为国有企业脱困和推行股份制服务”。但他并未忽视市场规律,提出按市场经济的办法改革,让经济效益好、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先上市。两个月后,朱镕基又在省、部长经济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支持国有企业脱困的3项措施,即“债转股”、用国债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企业上市融资。其中,“债转股”使得不少多年亏损的国有企业迅速扭亏为盈。
北京水泥厂原是一家国有大型骨干企业,拥有一条日产2000吨水泥熟料的生产线。但在多年的投资建设期间,曾向银行贷款5.1亿元,到1998年底本息总额高达9.68亿元。沉重的债务负担使得企业举步维艰。1999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推动国企债权转股权的工作。当年9月,北京水泥厂和信达公司签订了中国首份“债转股”协议。信达公司收购因北京水泥厂拖欠债务而形成的银行不良资产,把银行对水泥厂的债权,转变成信达对水泥厂的股权。之后,水泥厂的母公司北京建材集团通过上市融资,再回购信达所持的股权。实施“债转股”后,北京水泥厂在第二年的第一季度就盈利500多万元。除了北京水泥厂,宝钢梅山集团公司、江西贵溪化肥厂等一些国有企业,也都通过类似方式实现了扭亏为盈。
经过一系列资本市场的运作,到2000年,国有企业全面复苏,利润比上一年增长一倍。当年金融系统稳定,证券市场发展良好,境外筹资1721亿元,境内筹资1528亿元,比上一年增加1.3倍。到2003年朱镕基卸任总理时,国有企业的融资达到800多亿。这些融资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发展的资金,更为深层次的企业改革,为国企跟国际接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责编:许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