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11月26日,陈独秀与同乡好友汪孟邹从上海赴北京,为汪孟邹的亚东书局招股事。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当时只能印一千多份,几乎办不下去了,还需另有安身立命之事业。如果不是一位十余年未见的老战友出现,陈独秀也许会为开一个大书店奔走下去。
这位老战友就是即将上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1904年,陈独秀经章士钊介绍加入了一个“暗杀团”,与蔡元培一起研究炸药,试图通过暗杀起义推翻清廷,组织被破坏后他们各自逃亡,断了联系。此时蔡元培正为北大物色文科学长,有人推荐了陈独秀,还拿了已出版的10本《新青年》给他看。读到陈独秀撰写的文章,峥嵘岁月重现眼前,蔡元培断定,这就是能够帮他一扫旧学风的革命者,遂三顾茅庐请他出山。
1917年1月,陈独秀回上海安顿好妻儿只身来到北京,住进北大三院学生宿舍隔壁的箭杆胡同9号(现为20号)。房东住西院,陈独秀住东院。他对蔡元培说了,先试干三个月再决定是否留用,所以没急着带家小,但《新青年》是一天不能离身的。北房三间是陈独秀的办公室、书房和卧室,南房三间是《新青年》编辑部,陈独秀在这里住了三年。300块大洋的高薪解决了陈独秀的生活困境,正如亚东书局的老朋友们说的,“比搞一个大书店,实在要好得多”。《新青年》背靠文化中心北京大学,也成就了百年名刊之地位。
箭杆胡同的小院早已成为大杂院,今年以来,清退修缮工作已完成过半,有望开放参观。岁月沧桑,“新文化运动司令部”的风流气象恐怕难于复原。
责编:许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