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陈独秀与百年名刊《新青年》

2015-06-18 09:32:02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分享:
字号:

  因政治决裂

  多年来,《新青年》同人始终有一个不谈政治的约定,就像胡适说的,要在“思想文艺上替中国政治建筑一个革新的基础”,以改造国民性为救国根本道路。然而,身处波澜壮阔的大时代,面对“关系国家民族根本存亡的政治问题”,以陈独秀之个性岂能不开口。1918年7月,第五卷第一号的开篇文章是陈独秀的《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公然“破戒”。

  陈独秀与胡适这对黄金搭档分歧渐深,而李大钊与陈独秀越走越近。李大钊1918年1月在陈独秀的安排下入职北大,到1918年下半年,已成为《新青年》同人中的颇有分量的人物,在《新青年》发表的文章也多起来。

  1918年11月,包括中国在内的协约国取得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俄国十月革命对战争走势起到关键作用,引发中国知识分子关注。11月15日,第五卷第五号《新青年》发表了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青年》阵营分裂为两派:陈独秀李大钊倾向革命,胡适、鲁迅、周作人等倾向启蒙。1918年12月,陈独秀和李大钊联手办了《每周评论》专门谈政治。

  同为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言辞激烈我行我素,得罪人远超胡适,他热衷时评之后,观点愈发激进,引来当局注意,一时成为众矢之的。校内外保守势力一齐向蔡元培施压,要求废除学长制,《新青年》同人沈尹默竟也参与其中,当年他还是力荐陈独秀任文科学长的人之一。

  三顾茅庐的蔡元培不得不挥泪斩马谡,撤销了陈独秀文科学长职务,改聘为教授。陈独秀不接受教职,专心编辑《每周评论》。不久五四运动爆发,陈独秀以幕后领导者的角色投身其中。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因散发传单被捕入狱。陈独秀的入狱使他受到社会舆论广泛同情,《新青年》同人,包括刘师培等保守派教授都群起奔走营救。三个月后陈独秀获释,《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因此耽误了五个月,在1919年11月才出版。

  出狱后陈独秀仍受到警察监视,为避开监视,他于1920年2月在李大钊帮助下潜回上海。因此,1920年2月至5月出版的《新青年》实际上出自上海和北京两个编辑部。5月1日国际劳动节出版的第七卷第六号,陈独秀办成劳动者专号,篇幅从原来每期130至200页猛增至400多页,内有表格需要用锌版,纸张排工成本都增加,群益书社要求涨价,并且怕杂志政治倾向太浓惹麻烦,想撤广告。

  陈独秀大怒,给胡适写信说:“我对于群益不满意不是一天了。最近是因为六号报定价,他主张非六角不可,经我争持,才定了五角;同时因为怕风潮又要撤销广告,我自然大发穷气。冲突后他便表示不能接办的态度,我如何能再将就他,那么万万做不到的。群益欺负我们的事,十张纸也写不完。”汪孟邹两边劝和调停不管用,他对侄子汪原放说:“仲甫的脾气真大,一句不对,他竟大拍桌子,把我骂了一顿。我无论怎么说,不行了,非独立不可了。我看也好。我想来想去,实在无法再拉拢了。”

  《新青年》编辑部与群益书局合作五年,几度断炊停刊都坚持复活,群益算是为《新青年》承担过很多风险。最终决裂不是陈独秀一个人脾气大造成的,理想和资本不可调和,《新青年》同人皆不愿受制于以营利为目的的群益书局。

  独立谈何容易,书生意气解决不了印刷发行的巨额经费。与群益决裂后,陈独秀在上海反复写信给北京,无非是两件事:催稿和催款。1920年7月2日,陈独秀给高一涵信中说:“《新青年》八卷一号,到下月一号非出版不可,请告适之、洛声二兄,速将存款及文稿寄来。”

  就在与群益闹掰的同时,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经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与陈独秀联系,陈独秀与陈望道、李汉俊、李达、沈雁冰等左翼人士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他还把这些人吸收到《新青年》编辑部。

  北京方面的稿子和钱迟迟不来,《新青年》被迫停刊了4个月。1920年9月,八卷一号终于出版,是共产国际解决了《新青年》的经费,马克思主义作者填补了稿荒,这一期还开辟了“俄罗斯研究”专栏,《新青年》就此成为共产主义刊物。继编辑部与发行部决裂后,编辑部内部也不可避免走向决裂。经过反复书信沟通,陈独秀与北京同人无法就杂志前途达成共识,胡适等人逐渐退出,新文化运动宣告终结。

  《陈独秀全传》作者唐宝林写道:“巴黎和会和苏俄对华宣言这一反一正事件撞击性惯性的推动,西方民主主义潮流衰落长达30-40年之久,而马克思主义潮流磅礴而来,任何个人,即使是陈独秀也难以阻挡。”

  1921年10月,陈独秀以“过激党领袖”嫌疑在家中被逮捕,《新青年》《共产党》《劳动界》等刊物被搜剿。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花重金聘请著名律师营救,最后宣判结论是只查出《新青年》有过激文字,判罚一百元了案。

  遭此大变,《新青年》停刊10个月,1922年7月补齐第九卷六号后休刊。1923年6月复刊后,改为瞿秋白主编的季刊,刊登政治理论文章,《新青年》只剩下一个名字,与过去没有任何关联了。1926年7月,这份理论杂志也停办了。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欧阳哲生写道:“在《新青年》这场大剧中,陈独秀集编剧、导演、演员为一身。根据剧目的要求,他不断寻找演员、选择演员、更换演员。他始终主导剧情发展,步步推进,导演出一幕又一幕壮观的戏剧。”他毕竟实现了创刊前许下的豪言:“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改观。”

  1921年被捕之前,虽然胡适等人已退出《新青年》,陈独秀依然视他们为编辑部成员,每期出版照样寄送。唐宝林评价:“陈独秀是重感情而留恋昨天,同时又追求理想而向往明天。这种难以两全的困境,使他以后与胡适等人的友谊,镀上了传奇的色彩。”1934年刘半农去世,胡适挽联的上联是:“守常(李大钊)惨死,独秀幽囚,新青年旧友,而今又弱一个。”欧阳哲生写道:“《新青年》同人非常重视在五四时期的人生经历和交谊,这种情感常常在他们遭受重大变故时表现得尤为突出。??编撰《新青年》这一人生经历已是他们难以割舍、永不忘怀的群体记忆。”

责编:许兰

关键词:新青年,青年杂志,1918年,青年,同人杂志 聚合阅读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