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陈独秀与百年名刊《新青年》

2015-06-18 09:32:02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分享:
字号:

  并不光彩的双簧戏

  当钱玄同向鲁迅约稿的时候,问他抄古碑有什么用,拐弯抹角地说你可以做点文章。鲁迅回忆道:“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

  犀利的鲁迅一语道出《新青年》当时的尴尬境地,所谓新旧论战,并没有后人想象得那么激烈,敲锣打鼓搞文学革命,结果杂志发行量上不去,响应的人不多,连旧派文人也不把他们当回事,不出来反对。敌人的漠视是最让人寂寞抓狂的。于是钱玄同和刘半农想出了一个“双簧戏”:由钱玄同假扮老学究王敬轩,写信给《新青年》贬低新文学,再由刘半农代表《新青年》复信驳斥,措辞尖酸刻薄,几近谩骂。王敬轩影射旧派文人代表林纾,林纾号畏庐,敬对畏,轩对庐,王指清室,讽刺林纾是遗老。

  多年之后,新文化运动修成正果,《新青年》同人位列圣坛,这出双簧戏也被传为名士佳话。实际上,当时这种做法引来很多反感。刘半农学历低,刚到北大那几年本来很多师生看不起他,干这事更令胡适鄙夷为欺骗读者“低级趣味”。胡适的好友任鸿隽知道后,写信批评双簧戏有伤杂志信用:这种事如果传出去,以后即使真有好的读者来信,谁还相信?你们再写好文章,但信用已失,“改良文学前途危者”。

  只有深谙媒体炒作之道的陈独秀力挺双簧,在后续的通信栏目中痛骂王敬轩的支持者。陈独秀与胡适的分歧再次浮现:陈独秀认为骂人有理,对于反对者,“唯有痛骂之一法”;而胡适认为有理由的反对应该欢迎,议论应该平心静气,否则有违自由二字。

  从1917年开始,《新青年》就一直在或明或暗地批判林纾,林纾皆不回应,双簧戏上演近一年后,才终于“引蛇出洞”。1919年2、3月,林纾发表《荆生》《妖梦》两篇小说,影射陈独秀、胡适为妖怪,还编排了钱玄同和蔡元培,接着又在《公言报》发表致蔡元培的公开信,指责北大纵容教员“覆孔、孟,铲伦常”,“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蔡元培被激怒,发表复信反击。

  蔡元培和林纾都是文化名流,这场“林蔡之争”立即被报刊冠以“新旧思潮之决斗”等噱头。林纾清末就因翻译《茶花女》等名著而家喻户晓,与他对阵叫板是一次绝好的宣传。林纾算是帮陈独秀胡适等“后辈”进行了免费的逆向炒作,效果比自己演双簧要好得多,《新青年》也随之声名大涨。

  1918至1919年间,《新青年》终于突破发行困境,最好的时候一个月能印一万五六千本。以上海为发行总部,北京为龙头,代派处遍布全国数十个城市的书局,新加坡和日本也设有代派处。为促进销售,多年来《新青年》保持价格稳定,并且多买打折,2角一册,1元半年,2元一年,后期字数增加后,紧凑排版节约成本。邮费也在努力下调,创刊初期邮国内和日本都是3分,1919年国内下调至1分半,日本只需1分。1919年5月第六卷第五号发布通告:《新青年》出售合订本预约券,五年来共出33本杂志,分五厚册精装,如现在预约,每册4元,等印制出来之后再买就是5元。这说明《新青年》已经成为具有收藏需求的名刊。

责编:许兰

关键词:新青年,青年杂志,1918年,青年,同人杂志 聚合阅读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