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陈独秀与百年名刊《新青年》

2015-06-18 09:32:02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分享:
字号:

  鲁迅奉将令“呐喊”

  诚如周作人所嘲笑的,陈独秀强调树白话文学为正宗,但自己写的还是古文。从1918年起,《新青年》才真正开始推广白话文,并且使用标点和分段。这种“花头儿”给印刷增添了很大麻烦,当时连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也没有标点模子,不愿接他们的单。群益书局和太平洋印刷厂商量,用外文标点符号做底子刻成了铜模。

  鲁迅的加盟,使《新青年》的白话文从理论走向创作。牵线人是钱玄同,他与周氏兄弟都是章太炎的学生。周作人架不住游说先行下海,直到1922年7月休刊,几乎每期都发稿,而且有时一期中发表不止一篇。但高冷的鲁迅就没那么容易被说动了。

  据周作人回忆,鲁迅早就看过《新青年》,“可是他并不怎么看得它起,态度很冷淡”。那几年鲁迅沉浸于抑郁中,他对社会极度失望,个人生活也不幸福,想到老家的原配朱安就透不过气,许广平又尚未出现。他独居在北京绍兴会馆的朴树书屋,这里因为曾经吊死过一个女人没人敢住,正好适合鲁迅隐居,钻研佛经和抄写古碑来自我封闭。

  鲁迅回顾:“我那时对于‘文学革命’,其实没有热情。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但《新青年》的编辑者“一回一回地来催,催几回,我就做一篇。这里我必得纪念陈独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说最着力的一个。”即使革命是徒劳的,鲁迅也决定呐喊几声助助威。

  1917年8月9日,钱玄同第一次走进鲁迅独居的朴树书屋向他约稿,直到1918年5月鲁迅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一朝成名天下知,鲁迅与《新青年》相互成全。

  “既然是呐喊,当然须听将令”,“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所以他给小说都加了一个光明的结尾,比如《药》的结尾,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可见鲁迅对陈独秀青眼有加,肯奉他为将,做“遵命文学”。如此按照编辑意图所做的小说,鲁迅自称“与艺术距离之远是可想而知的”。这种自谦的说法,说明鲁迅对《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始终保留着冷静的态度。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认为,鲁迅“深刻的悲观主义的怀疑精神与《新青年》同仁们的乐观主义战斗精神”是不同质的。

责编:许兰

关键词:新青年,青年杂志,1918年,青年,同人杂志 聚合阅读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