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陈独秀与百年名刊《新青年》

2015-06-18 09:32:02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分享:
字号:

  为生计创刊,被迫改名

  在成为革命家之前,陈独秀是资深媒体人,1904年单枪匹马办《安徽俗话报》,他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包揽编辑、写作、排版、校对、分发、卷封、付邮等全套流程。参与二次革命反袁失败后,陈独秀流亡日本,协助章士钊编辑政论月刊《甲寅》。当时纸媒很不景气,一是政治空气紧张,二是社会动荡,国人专注谋生无暇读书看报。在写给章士钊的信中,陈独秀抱怨道:“人无读书兴趣,且复多所顾忌,故某杂志已有停刊之象??”

  尽管如此,他还是计划办自己的杂志,不给别人打工了。《甲寅》的版面已不够他抒发己见,更重要的是,妻子高君曼患肺结核卧床吐血,两个幼子嗷嗷待哺,他必须回到上海养家。他的一技之长就是编辑写作,自然首先想到办杂志创业。他游说在上海开亚东书局的老乡汪孟邹给他投资,放出豪言:“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全改观”。

  汪孟邹的书局已经发行着《甲寅》等几本杂志,无力再办新刊,他帮忙联系了湖南人陈子沛、陈子寿兄弟,他们开办的群益书局实力稍微雄厚一些。陈氏兄弟表示每月只能支付200元作为编辑经费和稿费。陈氏兄弟可以说是颇有胆识了,严肃杂志是烧钱的事业,何况陈独秀当时还不像章士钊那么有名人效应。

  1915年5月,袁世凯称帝在即,《甲寅》因发表《帝政驳论》遭到查禁停刊。9月,陈独秀的新刊《青年杂志》在上海法租界创刊开张。由于《甲寅》颇有名气,《青年杂志》极力宣传与《甲寅》的继承关系以吸引读者,栏目设置几乎完全一样。外壳相似,内核不同。《甲寅》的目标读者是社会精英,《青年杂志》主打青年市场,前者偏重政治,后者偏重文化。研究《新青年》的学者庄森认为,陈独秀办刊更多是为了生计,所在主要是“求稳”,思想上甚至可以说后退,没有什么特色和亮点。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奇生提出:“今人的视线,早被‘一代名刊’的光环所遮蔽,甚少注意陈独秀于1915 年创办《青年杂志》时,其实并没有什么高远的志怀和预设路径。”

  办杂志一要资本,二要稿源。创业初期的陈独秀,人脉不够广,也没有足够经费约请名家,稿费每千字2至5元,属于中等水平。每期近一半文章是光杆司令亲自上阵,主打文章署名陈独秀,国内外大事记、通信等栏目署名记者,其实还是他。读者来信今天几乎一眼能看出是陈独秀角色扮演自卖自夸。即便如此自我炒作,加上赠送和交换在内,每期只能印一千份,收不回成本,群益书局算是倒贴。

  出版第一卷共6本之后,《青年杂志》停刊半年,改名《新青年》后重新上摊儿。起因是上海基督青年会突然写信给群益书局,说《青年杂志》和他们办的上海青年杂志刊名雷同,要求《青年杂志》更名。据汪孟邹日记记载,1916年3月3日,晚饭后来到陈独秀家中,遇到陈子寿正在谈改名的事。“子寿拟将《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来商于仲(指陈独秀的字,仲甫),仲与予均表赞同也。”也就是说“新青年”这个名字其实是陈子寿提议的。

责编:许兰

关键词:新青年,青年杂志,1918年,青年,同人杂志 聚合阅读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