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地下文物库房改造。
通过对原有地下文物库房进行升级改造,完善、加固地库结构,改善防水、防震措施,按照现行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改造文物库房,更换陈旧老化设备,实现温湿度分区分类调控,使现存地库的90余万件文物藏品得到更加科学的保护。同时,经科学论证,合理增加文物科学保管空间,按照国内外博物馆惯例和藏品管理标准,在地库内完善文物摄影、筹展场地等配套使用功能,使之更好地实现文物藏品保管功能,从而逐步减少地面文物库房,拆除临时彩钢板库房建筑,整体提升文物保管条件。根据规划设计方案,将在地下文物库房与即将建设的文物保护科技中心之间,建设地下通道加以连接,使文物藏品在移动过程中更加安全。
三是基础设施改造。
在紫禁城内进行基础设施改造,是一个难度非常大的工程,因为很多基础设施管线要穿越红墙以内的古建筑群,同时,基础设施管线种类也在不断增加,由原来的7-8种基础设施管线,增加到17-18种管线。正因为存在这种复杂性,基础设施改造方案前后审查了7年时间,未能获得通过。后来调整了规划思路,将70%以上的能源使用部门集中安排在故宫博物院的西南侧,例如文物保护科技中心、业务办公用房、地下文物库房、武警部队营房等,这样尽量减少基础设施管线穿越红墙以内的古建筑群。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将按照“整体规划、论证先行、分区分阶段实施”的原则,根据相关消防技术标准规范要求,整体规划设计火灾防控系统,在充分调研分析故宫博物院整体火灾风险的前期下,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出与故宫博物院消防安全需求相一致的消防标准要求并付诸实施。同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对现有基础设施,如给水、消防、避雷、雨水、污水、供热等管线以及供配电和智能化系统、设施等进行全面规划建设和升级改造,实现优化管理,方便维护和检修,以期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以布局合理、完善先进的基础设施为故宫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四是世界文化遗产监测。
1985年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于1987年成功申报故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目前,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始终伴随着“重申报、轻管理”的问题,因此世界遗产中心号召每处世界文化遗产地都要开展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但是目前缺少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的成功经验,故宫作为我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在保护范围内拥有庞大的文化遗产规模,应该率先实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
目前故宫博物院已经正式成立“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建立起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系统,构建起了“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信息化平台”,监测内容为文物建筑、室外陈设、植物动物、环境质量、游客动态、安全防范、基础设施、馆藏文物、非古建筑、监测保障等10个方面,包括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静态遗产和动态遗产、古代遗产和近代遗产、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文化景观和文化空间等内容,每个监测方面都需要具体细化,涵盖了故宫博物院的方方面面。力求全面真实地反映故宫文化遗产保存和安全状况,为安全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推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被动到主动、从直觉判断到信息化和智能化、由事后反应到事前预防的转变,实现故宫文化遗产保护的完整性、时效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当前亟待建立游客动态监测系统,重点做好文化遗产接待游客承载能力的测算,以此为基础,通过建立预约制度、优化参观路线、强化疏导干预等手段,最大限度避免游客踩踏等恶性事件发生。同时,目前按计划开展午门城台监测、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与气象自动监测站的日常维护与保养、室外陈设基础数据采集、室外陈设材质检测与保存现状评估、展厅温湿度监测、白蚁监测系统建设等项目。
五是故宫安全防范新系统。
此前故宫博物院运行的安防系统于1998年初正式投入使用,已经14年没有更新。由于当年的设备和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如今安全防范形势的需要,因此近两年紧锣密鼓地实施安全防范新系统建设,并于2012年10月实现了新中控室投入使用。就新中控室的规模和功能来说,是世界博物馆领域最为先进的。此次安全防范新系统实施完成后,故宫博物院的安全防范水平会有明显提高,但是安全防范水平的提升永无止境,需要永不停滞地开展,需要不断保持理念和技术手段的更新。故宫博物院的安防系统应该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因为故宫博物院所保护的文物建筑群和文物藏品的价值,是世界最高级别的文化遗产。因此,必须在实施这一阶段安全防范系统改造工程的同时,就要研究下一阶段升级完善的方案,规划建设智能化程度高、功能设置完善、性能可靠、综合防范能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故宫博物院安全防范新系统。要努力研究通过“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提高安全防范系统的科技含量,实现对文物建筑、文物藏品和观众安全的多种手段、多重保障、全面覆盖。
消防设施也要根据故宫博物院特点不断提升,故宫古建筑群的道道门洞、座座庭院、条条巷道的复杂环境,使消防防范非常复杂,需要配备适合故宫博物院的消防装备。同时,需要加强防雷设施的日常检测,加强安全防范设施的日常维护,使安全防范系统保持健康工作状态。去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故宫博物院作出了一项重要决定,就是全面实施禁烟。故宫是木结构古建筑群,是世界文化遗产,因此,紫禁城范围内应该禁止吸烟。此前每当发现观众吸烟均及时进行制止,但是对于内部员工来说,从来没有禁止吸烟,因为对于每天都要长时间在院内工作的数百名吸烟的员工来说,禁止吸烟有一定难度。但是,事实上因为内部员工吸烟已经发生过两次危及古建筑群安全的火灾隐患,必须下决心实现“无烟故宫”。
实现故宫博物院的防火安全提升,还有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拆除彩钢房临时建筑,去年公安部消防局向全国发出通知,要求拆除现存的彩钢房,但是故宫博物院内目前有58栋彩钢房,约3600平米,这些彩钢房分布在故宫古建筑群内,既严重影响环境景观,又存在严重安全风险隐患,因此,下决心全部拆除这些彩钢房,目前正在进行。同时需要拆除的还有大量存在的与世界文化遗产环境景观不协调的现代建筑,据统计一共有5000平方米左右的这类建筑需要拆除。总之,为了保护故宫古建筑群及其环境质量,需要加大拆迁整治力度。
故宫博物院自2013年4月1日起,正式实行周一下午闭馆措施。闭馆期间,文物建筑、文物展品等得以保养,安防、消防报警设备得以测试,观众服务设施得到维修,数字化采集和文化展示得以顺利开展,一线员工得到集中培训,院容卫生得到了更为彻底的清理。由于前期积极地与媒体联络,提前主动地向观众发布闭馆信息和说明原因,所以实行每周一下午闭馆的措施得到了社会公众的普遍理解。
今后,应结合安全责任网格管理,合理设置应急备勤岗位并配备器材装备。强化日常保卫和应变处置能力,实现技防、人防、物防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安全防范工作水平。同时坚持每日对责任区和各工作岗点进行安全巡查,春节、清明节等节假日及两会期间,组织安全大检查,加强安全工作管理和监督。在贵宾接待方面,改变国宾接待路线,以确保观众参观安全和维护世界文化遗产尊严。目前,故宫安全防范新系统正在稳步实施。安防系统已经完成29个区域中12个区域的检测,消防系统已完成95%。
六是院藏文物防震。
对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库房和展室进行全面排查,制定切实可行的防震措施。例如针对文物库房,采用封闭式、轨道式金属密集柜、文物囊匣相结合的手段,提升文物藏品防震功能。针对原状陈列文物展品,研究现代减隔震技术的应用,逐步实现抗震安全防护。针对文物建筑本体,需要逐项进行减隔震试验,采取适用抗震方案,并注重制定文物建筑内装修等非结构构件及附属设施的抗震措施,强化文物建筑的抗震能力。通过上述措施,逐步实现对院藏文物的全面抗震防护,力求使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藏品和文物建筑,能够防御北京周边发生8级左右特大地震的威胁。同时,及时提出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的防御对策,全面落实临震和震后的应急防护机制、紧急抢救和修复等综合防灾措施。目前,院藏文物防震项目已经完成第一期文物防震,正在进行第二期文物防震评估工作。
七是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
针对大量院藏文物濒临腐蚀、锈蚀等严重自然损坏状况,亟需建立大型、综合文物修复中心,以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院内人才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对文物藏品进行全面和持续不断的修复。建立完善相应类别的文物修复工作室,购置更新必要的仪器设备、珍贵材料,强化人员培养,分轻重缓急开展文物保护修复任务,使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得到较大改观。
在故宫西侧,紫禁城城墙和红墙中间有一狭长的区域,历史上的建筑早已无存,长期以来,作为建筑修缮堆物堆料和材料加工的地方。数年前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并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意,建设一组基本与原有建筑形式相统一,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传统形式建筑。虽然这组建筑地面仅为一层,但是建筑布局狭长,建筑面积达到13000平方米。这组建筑将作为文物科技保护用房,为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保护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也使大量文物科技修复精密仪器设备拥有理想的工作平台。同时,文物科技保护用房的建成使用,将使目前在故宫红墙内文保科技部的10余处工作部门全部搬出红墙范围,实现红墙内无办公单位的目标,既有利于故宫核心古建筑群的安全,也有利于扩大对社会开放的区域。
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采取科学技术保护与传统工艺技术保护相结合的方法。两者相互支撑、相互借鉴。为了传统工艺技术的保护,一方面,依靠故宫博物院现有专业力量,加大传统工艺技术的保护和传承,继续推动“师承制”的模式,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故宫博物院历代传承下来的优秀工艺技术、技能,例如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古建筑修复技艺等。另一方面,动员和汇聚社会力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首先文保科技部门将目光投向东城区,东城区的南部是过去的崇文区,在那里曾经密集分布着一些掌握传统工艺制造和修缮技艺,从事建造和维修工程的工匠和民间作坊,与昔日紫禁城造办处、修建处等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在传统手工技艺方面人才济济。其中有些人才就是清宫造办处手工艺人的后代传人,例如清宫造办处漆作匠人韩启龙第五代传人柏德元便是其中的代表。近百年来,这些民间作坊前后经历了私人企业、公私合营企业、国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等变迁,经历坎坷,众多身怀绝技的老工匠相继离去,但是这些手工艺人的后代、徒弟等传人还活跃在业内,如今很多名师被国家和城市政府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例如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种桂友、剧装戏具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孙颖、景泰蓝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钟连盛、宫灯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翟玉良、缂丝织造技艺苏州市代表性传承人王建江、北京市中华传统技艺技能织补工艺大师姜西玲等,都是各自传统工艺制造和修缮技艺领域的杰出代表,长期从事木器、漆器、景泰蓝、玉器、剧装、宫灯、象牙雕刻、地毯、花丝镶嵌等传统工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很多传人目前从事新工艺品的研发和制作,例如孙颖所在的北京剧装厂曾为故宫博物院复制绣品文物200余件。遗憾的是,一方面这些传统工艺代表性传承人难以接触到真正的宫廷文物,尽管这些宫廷文物可能就出自他们前辈和师傅之手。另一方面,这些宫廷文物的大部分今天都面临亟待保护维修的状况。因此,如果将文物保护修复的需求和传统工艺技术的传承结合起来,将可以实现双赢。为此,故宫博物院与东城区政府建立起院藏文物保护修复的长期合作机制。2013年6月26日,故宫博物院与北京市东城区政府合作开展的“平安故宫”工程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合作项目正式启动,47位身怀绝技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入故宫博物院所搭建的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保护平台,可以看到这些代表性传承人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此次启动的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合作项目包括木器家具、宫廷灯具、车马轿舆、中和韶乐、佩刀佩剑、盔头、缂丝挂屏等7个类别。
目前,“平安故宫”工程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稳步推进,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在七项重点内容中,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建设将彻底解决故宫大型藏品多年来无法修复保护和展示的难题,为腾退古建筑空间并及时保养、维修创造条件,且已得到北京市和海淀区的大力支持,计划优先考虑实施。地下文物库房改造、安全防范新系统和院藏文物防震,均直接关系消除故宫藏品和古建筑的安全隐患,提升安全等级,因此较为迫切。基础设施改造前期工作有一定基础,经过多年专家论证已获得通过,可按程序逐步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着眼于未来,谋划故宫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因需在北院区项目竣工后才能大规模实施,因此目前安排进行前期准备,着手选择合适门类开展试点工作。
责编:姚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