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吉林陕西山东江西内蒙古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华商滚动
2013年08月05日09:40|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玛丽·麦卡锡1963年的小说《群体》讲的是八位女性从瓦萨学院毕业后的生活,这是一部令人震惊与兴奋的讽刺小说。这部小说使她从一位令人恐惧与尊敬的文学批评家变成了富有且世界著名的作家。但是造成的后果也是残忍的,不仅仅是她瓦萨学院的同学的回应。劳拉·雅各布斯探究了为什么这部小说就像一个时代的肖像,并且毁了麦卡锡的生活。 |
海外网8月5日讯 美国《名利场》(VANITY FAIR)2013年7月刊发表题为《瓦萨尔解压》的文章。
全文摘译如下(续上):
代表女性
麦卡锡的传记(《麦卡锡的生活》)的作者说,这种想法是在1951年被明确提出来的。当时麦卡锡在申请约翰·西蒙·古根海姆纪念基金会的同意。她想写这样一个故事“一对新婚夫妇急需拜托窘迫的生活状况,他们乐观的相信各种科学技术,工程学,农村电力化,艾加波,技术统治论,心理分析学,这些都是反面角色和受害者的思想。”这是一部概念小说,只构想出了少许情节:人们都被资本家给骗了。虽然后来基金会拒绝了麦卡锡,但她还是不放弃并开始了创作。
1959年,也就是“多蒂做诚实的自己”发表后的5年,麦卡锡再次向古根海姆基金会发出了申请,这次她形容这本书为“描写了19世纪三,四十年代年轻人对历史发展的信仰,主要刻画的事1933年毕业的大学女生的行为和思想。这是一种疯狂的陈词滥调。但这本书并不是一个玩笑或者讽刺文学,而是当时的‘真实历史’……”
这种概念被简化与精炼。某种意义上说,这是1951年麦卡锡为假期杂志些的非小说性散文的精华。就想她说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物,瓦萨学院都能代表现在的女性:人道主义,无神论,共产主义,小短裙,烟草,精神病,女权主义,自由恋爱和主智论。瓦萨女孩是美国杰出的大学女生,她们具有旗帜性的代表性。”这就是麦卡锡写《群体》的目的。她的编辑,赫考特·布雷斯·乔瓦诺维奇出版社的威廉·乔瓦诺维奇则认为这本书“少有的描写女性但不仅仅代表女性的书。”古根海姆基金会的陪审团一定也是这么想的,所以这次他们同意授权了。
麦卡锡决定把多蒂描写的更加饱满。《群体》不是玩笑,虽然看上去讽刺但并非讽刺文学。八个麦卡锡的同学,如果算上诺琳那就有九个,一个在群体之外并且嫉妒群体的人,确实能代表当时的历史。多蒂提供了人们对三十年代人们性爱的窥视,和当时对伪娘的看法。利比文学想当编辑,却被代理商给耍了了,那时波利的爱情揭示了那个时期人们对精神病的看法。
凯则是永远在前进的女人,代表着只是现代主义,但她却被自己花心的丈夫哈罗德·皮特森欺骗了(皮特森的原型是麦卡锡的第一任丈夫哈罗德·乔斯鲁德)。雌雄同体的海伦娜写班级实时通讯录,肥胖的波姬总是和她的管家哈顿一起出现。她们中的女王雷姬——埃莉诺·伊斯雷克,来自伊利诺斯的森林湖,是一个在欧洲学习艺术的冷漠的唯美主义者,她在电影和小说中占据了大多的篇幅。影评家宝林·卡尔在1966年对卢梅的电影分析把高中写到,“等待雷姬的再次出现就像等待戈多一样。”一切等待都是值得的,雷姬是由年轻傲慢的甘蒂丝·柏根扮演的。知道雷姬从欧洲回来再次出现在大家面前时,大家才知道她是同性恋。
要写出这本书需要做很多事。1959年晚些时候,就是麦卡锡获得古根海姆授权的这一年,麦卡锡遇到了他的第四人丈夫也是最后一任丈夫,外交官詹姆斯·韦斯特。麦卡锡离开了她的第三任丈夫鲍登·布罗德沃特,而韦斯特离开了自己的第二任妻子玛格丽特。韦斯特调到了巴黎,夫妇在哪里买了一个很大的房子,麦卡锡接受了额外的写作任务来付房子装修的钱。
这让乔瓦诺维奇的人很为难,他们前期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并且想在印刷后很快的收到回报。此外,在1963年的早期,就是她应该完成她四月份的最后的手稿,麦卡锡话费了大量的精力来反抗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一个关于亲眼所见的阿道夫·艾希曼的审讯报道。他完全可以代表大屠杀机器的官僚,就像这篇报道最著名的话“平庸的恶”。这本书在《纽约客》上连载,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作者是麦卡锡的深爱并志同道合的朋友,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
在他们搬去巴黎和艾希曼事件爆发之前,麦卡锡意识到她不能驾驭《群体》所描写的时间框架,从罗斯福的三十年代到艾森豪威尔的五十年代。1960年她告诉《巴黎评论》说“这些女孩本质上来说都是喜剧人物,很难去让她们发生点什么”。就像收到了神谕的指示,这些喜剧角色是不能学习和成长的。就算把时间框架剪到了7年,她还是不能使其圆满。“我失去了所有的希望”麦卡锡对阿伦特说“现在主要的事就是在乔瓦诺维奇设定的圈子中写下负担并前进。”当麦卡锡发现自己将要成为最畅销的作家时,她确实是,她写到“为这本书创造的令人兴奋的事感到激动。”麦卡锡是否使这些女孩的命运超出了事实只能由评论家们去断定了。
作者:劳拉·雅各布斯
译者:何方晴
(未完待续)
相关阅读:
时代的肖像:玛丽·麦卡锡著作《群体》(四)
(责编:郝伟凡、王栋)
名利场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