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04日14:17来源:当代中国研究所字号:
第二,加大对华援助的力度。中美结盟后,美国加大了对华援助的数额。1942年2月,美国给中国巨额贷款5亿美元,超过了1937年到1941年7月贷款总数的两倍,而且未规定利率、偿还期、担保及借款用途。美国还加大了对中国租借物资的援助。根据1942年6月双方签订的《中美租借协定》,中国可以无偿获取美国大宗军事援助。据美方统计,战时美国对华租借援助总额8.46亿美元,其中除2000万美元须偿还外,其余都是无偿赠予。[10]P(1069)
第三,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一面与中国合作抗日,一面在世界反法西斯阵线中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如:在1941年12月—1941年1月举行的阿卡迪亚会议上,罗斯福不顾丘吉尔的反对,坚持将中国列入《联合国家宣言》4个领衔国之一,与美苏英并列。
1942年10月,美国宣布取消在华治外法权,并于次年1月与中国正式签订新约。10月,不顾苏联反对,支持中国作为《世界普遍安全宣言》的签字国。11月中美英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中国应取得它作为四强之一的地位,并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四强小组机构并参与制定该机构的一切决定。[11] P(448)
美国在这一时期与中国结成抗日同盟,既有短期的考虑又有长远的打算:短期来看,为了进一步实施它的“先欧后亚”的全球战略,美国希望通过与中国联合作战,让中国顶住日本,牵制更多的日本兵力,以解除美国以主力对付德、意的后顾之忧。
长远来看,这一政策是从美国战后全球战略来考量的。此时,美国总统罗斯福设想的战后国际新秩序是大国主导体制。美、英、苏、中“四个警察”应起支配作用。在大战时期,在英苏间出现分歧时,美国常充当调解人的角色。
如果战后这种状况继续下去,中国又站在美国一边,那么,美国实际上就凌驾于其他三国之上了。因而,美国力图通过战时与中国的结盟关系,增强对中国影响,为其战后的全球战略服务。
尽管美国为了其自身的利益,在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美国是不可能真正把中国当成与其它大国平起平坐的一员的,更不用说与美国了。如:中国抗战时间最久,但获得的租借物资却不及英国的5%,苏联的15%,甚至还不如退居北非一隅的法国的半数。不仅如此,当时给英、苏的租借物资,货一上船,所有权即归英、苏,而给中国的租借物资即便运到中国,控制权仍在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手中。[12]P(602)
再如,1945年2月,美、苏、英三大国在雅尔塔会议达成的秘密谅解和妥协——《雅尔塔协定》,是以牺牲中国部分主权利益为交换的。协定事关中国主权,可是中国政府却被排除在会议之外。这就足以证明,作为四大国之一的中国,在国际交往中,甚至直接涉及本国主权的交涉中,仍然处于无权地位,中国仍然是大国强权政治的牺牲品。[13]P(277)
当然,美国试图通过战时的援华、结盟政策扩大对中国的影响这一目的是达到了。通过抗日战争时期两国关系的发展,中国国民政府对美国的依赖性更强了。抗战以前,国民党政府在外交上对西方大国采取的是平衡战略。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曾寄希望列强调停中日间的冲突,但列强在这一问题上态度使国民党政府的希望成为泡影。后经过一年对列强对华政策的观察,蒋介石政府得出结论为:“英国老谋深算,说之匪易。俄国自有国策,求援无效。惟美为民主舆论之国,较易引起义侠之感。且罗斯福总统确有解决远东整个问题之怀抱。如舆论所向,国会赞同,则罗总统必能有所作为。”[14]P(973-974)从1938年10月起,蒋介石政府把对美外交作为主攻方向。
四、扶蒋反共政策(1945年4月—1945年8月)
1944年9月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欧洲反法西斯战争已胜利在望,日本的失败也只是时间问题。对美国来说打击德日两国都将成为过去时,战后如何对付苏联的问题则日益突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