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04日14:17来源:当代中国研究所字号:
第二,当时的国际上对侵略者盛行绥靖之风。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国际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欧洲,德、意两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后,对内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对外采取侵略扩张政策以转移国内矛盾。面对法西斯分子的侵略扩张,英、法等国采取绥靖政策,试图以妥协退让换来暂时的和平。日本发起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后,它们又以同样的方法来安抚日本,希望以之保全自己的在华利益。在11月的九国公约会议之前,英国首相张伯伦表示:“到这个会议上去谈什么经济制裁、经济压力和武力是完全错误的。我们是在这里缔造和平,而不是扩大冲突。”[2]P(14)法国更认为,想通过召开有这么多国家参加的会议来做成什么事情完全是徒劳的。
因此,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0月12日的一次广播演说中说:“这次会议的目的是通过协议求得当前中国情势的解决……我们的宗旨是要同包括中国和日本在内的其他签字国合作。”[3]P(163)可见,英、法、美等国的态度互相影响,谁也不愿出头来制止侵略,伸张正义。
第三,日本在此时的侵略还没有对美国的在华利益构成根本威胁。长期以来,美国坚持用“门户开放”政策来分享列强在华的侵略利益。日本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初,采取尽量避免与列强发生正面冲突的政策,还声称保证尊重第三国在华权益。因此,美国此时对日本的侵华动向还是处于观望阶段。第四,美国在日本有着重要的经济利益。日本是美国三大重要出口市场之一,从1932—1939年,美国对日输出占美国总出口额的7.3%—9.9%。[4]P(152)1937—1938年美国经济衰退正在萌芽,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市场对美国资本家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反对制裁日本。
美国对中日冲突的“避免介入”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怂恿了日本的侵略行为。主要表现:
一是由于美国在这一时期采取观望态度,其它列强也不愿出面干预此事,以西方列强为主导的国际组织自然也不会有所作为,致使日本更加肆无忌惮地扩大侵略范围。
二是由于美国没有对日本采取经济制裁,日本侵略者可以从与美国的贸易中获得战略物质。1937—1938年,从美国进口的军需品占日本军需品总进口额的55%;日本从美国进口石油占日本总进口额的50%;1937年,美国对日本废钢铁的出口数量是1931年的40倍,价值达3 741万美元,占日本废钢铁总进口额的90%。[5]P(337)
二、“援华制日”政策(1938年12月—1941年12月)
1938年10月武汉会战,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调整了对华政策。11月3日近卫内阁发表了第二次对华声明。声明宣称,日本要建立“日满华三国合作”的“东亚新秩序”。日本提出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设想,是对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直接挑战,严重损害了美国在华利益。这一形势促使美国的远东政策发生变化,它开始奉行“援华制日”的政策。
对于中国,美国在道义、财政、军事及军用物资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援助。1938年12月,美国向国民党政府提供2500万美元的桐油借款。这是美国走向援华的第一步。1940年3月30日,就在汪伪政权宣告成立的当天,美国政府率先发表不予承认的严正声明,[6]P(60)并宣布再次向国民党政府提供2000万美元的贷款。此后,又多次向中国提供贷款。1941年8月起,美国志愿人员组成航空“飞虎队”在华参加对日作战。1941年 5月6日美国宣布“租借法”适用于中国。对于日本,美国的遏制力度不断加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