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海外网>>国际>>外媒集萃>>经济学人

经济学人:美海外粮食援助政策迎来改革

2013年06月03日17:09来源:海外网字号:

海外网4月28日讯 美国《经济学人》(Economist)4月27日发表题为《援助政策 到底该救谁? 美国政府积极倡导实行海外粮食援助政策的改革》的文章。

 全文摘编如下:

美国海外粮食援助力图占据一个政策上的“甜蜜点”(sweet spot),这是悲惨的,克里斯·巴雷特(Chris Barrett)如是说。他是康奈尔大学的教授,该领域的专家。美国在这方面的预算之多,位居世界之首,以至于吸引了贪婪的特殊利益集团的注意;但它又足够少、足够复杂,以至于近乎丑闻的效率低下极少登上新闻头版。

这不是一个丑闻会出没的地方。美国从60多年前就开始将国内过剩的小麦、玉米粉、植物油和其它农业大宗商品捐赠给处于饥饿中的人民,该项目既与农业生产者、运货商和慈善机构组成的“铁三角”紧密相连,又能从国会那里获得大量帮助。粮食援助提供的大部分粮食应当产自美国,并在美国加工;至少一半应当由悬挂着美国国旗的轮船运送。随着竞争日趋受限,在最近一次粮食援助项目“粮食换和平”(Food for Peace)计划中,海运费用吃掉了16%的预算。

非紧急援助(占“粮食换和平”计划的30%)、慈善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卷入了一起名为“货币化”的丑闻之中,因为他们在援助对象国销售美国生产的农产品,用其收益进行慈善行为。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表示,与直接给项目提供资金相比较,“货币化”因其固有的低效性,平均会导致25%的资金的浪费。与此同时,粮食充斥于当地本来就很脆弱的市场,往往会破坏当地的农业。

白宫希望在近期的预算案中看到大刀阔斧的改革,但碍于保障美国自身利益的章程而难于实现。用于“粮食换和平”计划的资金中,有约14亿美元将被挪至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名下,以便资金的灵活使用。这样一来,在当地采购粮食成为可能,将资金以代金券或手机转账的方式直接送达饥饿的人手中也不难实现,从而节省了大量时间。美国国际开发署表示,可以节约11至14周的时间,同时,每年节省的资金足够养活四百万儿童。

“粮食换和平”计划将告别“货币化”模式。为了安抚美国的农民,粮食援助资金中仍将有至少55%被用于购买和运送美国本土生产的农产品。重心将转移至高营养的食品,例如浓缩花生酱和饼干,因为它们与其它食品相比,当卡路里含量相同时,所需要的运输花费要更少。坏脾气的运货商们可以得到2500万美元的过渡期补助,以便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局面。

国会已经通过了预算案,接下来就该决定做什么了。美国国际开发署署长拉吉夫·沙阿(Rajiv Shah)认为,改革派会打赢这场战争,财政环境使我们不得不对精打细算,花好每一块钱。当代的粮食援助是对抗极端意识形态阻击战的一部分。他补充说道:在援助热点地区方面,美国需要运用智慧。

如果美国国会内不存在地盘之争,这就不是美国了。农业委员会的成员们被迫与负责海外事务的同僚们激烈竞争。改革曾经失败过,我们只能期望,失败不会重演。

 

译者:张晓玲

分享到:

(责编:林浩)

相关新闻 >

美图精选 >

国内国际台湾华人视频论坛

评论 >

图片 >

视频 >

国际 >

国内 >

娱乐 >

港澳台 >

文史 >

国际频道今日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