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04日14:17來源:當代中國研究所字號:
結束語
綜上所述,抗戰時期美國對華政策調整的原則,是最大限度地實現美國國家利益。在這一原則指導下,美國政府根據抗日戰爭不同時期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對其對華政策的進行了多次調整。
抗戰初期,由於美國對日本的侵略目標還沒有清醒的認識,國內孤立主義、和平主義勢力強大,國際上“綏靖”主義思潮盛行,再加上美國在日本有可觀的經濟利益,所以美國採取了“避免介入”對華政策﹔
日本在華侵略擴大,嚴重威脅到美國的在華利益,特別是德、意、日法西斯結盟后,美國政府更加深刻認識到日本也是世界秩序的破壞者,而中國人民英勇頑強地抵抗日侵略的斗爭,對美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所以,美國開始採取“援華制日”政策。但是,由於美國還沒有充分做好戰爭的准備,再加上歐戰爆發后,美國的“先歐后亞”戰略,因而美國的“援華制日”政策是以避免與日本發生正面沖突為目標的。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為了更好地發揮中國在亞太地區反法西斯的主戰場的作用,美國採取“結盟抗日”的對華政策。抗日戰爭末期,美國政府為了使戰后遠東國際局勢向著有利於美國的方向發展,美國採取了“扶蔣反共”的政策。
由此可見,在抗戰時期,美國的對華政策無論做何調整,但是調整的原則隻有一個,即實現美國國家利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9] [美]約瑟夫. C. 格魯.《使日十年》[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3.
[2][8] [美]赫伯特· 菲斯著. 周穎如等譯. 《通向珍珠港之路—美日戰爭的來臨》[M].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3.
[3])關在漢選譯.《羅斯福選集》[C].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2.
[4][13]陶文釗.《中美關系史》[M](1911—1949年).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5楊生茂.《美國外交政策史》[C](1775—1989).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6]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1931—1941, VOL. 2.
[7]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1931—1941, VOL. 1
[10]]《中美關系資料匯編》[Z](第一輯). 北京: 世界知識出版社, 1957.
[11]《德黑蘭、雅爾塔、波茨坦會議記錄摘編》[Z].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
[12]石源華.《中國民國國外交史》[M]. 上海: 上海出版社, 1994.
[14]張其昀.《黨史概要》[M](第3冊). 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1979.
[15]《中國近代對外關系史資料選輯(1840—1949.7)》[Z](下卷),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16] [美]邁克爾. 沙勒.《美國十字軍在中國》[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