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國際

中國學者:抗戰時美國從未將中國視為真正盟友【4】

2013年06月04日14:17來源:當代中國研究所字號:

  第二,加大對華援助的力度。中美結盟后,美國加大了對華援助的數額。1942年2月,美國給中國巨額貸款5億美元,超過了1937年到1941年7月貸款總數的兩倍,而且未規定利率、償還期、擔保及借款用途。美國還加大了對中國租借物資的援助。根據1942年6月雙方簽訂的《中美租借協定》,中國可以無償獲取美國大宗軍事援助。據美方統計,戰時美國對華租借援助總額8.46億美元,其中除2000萬美元須償還外,其余都是無償贈予。[10]P(1069)

  第三,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美國政府一面與中國合作抗日,一面在世界反法西斯陣線中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如:在1941年12月—1941年1月舉行的阿卡迪亞會議上,羅斯福不顧丘吉爾的反對,堅持將中國列入《聯合國家宣言》4個領銜國之一,與美蘇英並列。

  1942年10月,美國宣布取消在華治外法權,並於次年1月與中國正式簽訂新約。10月,不顧蘇聯反對,支持中國作為《世界普遍安全宣言》的簽字國。11月中美英發表的《開羅宣言》規定:中國應取得它作為四強之一的地位,並以平等的地位參與四強小組機構並參與制定該機構的一切決定。[11] P(448)

  美國在這一時期與中國結成抗日同盟,既有短期的考慮又有長遠的打算:短期來看,為了進一步實施它的“先歐后亞”的全球戰略,美國希望通過與中國聯合作戰,讓中國頂住日本,牽制更多的日本兵力,以解除美國以主力對付德、意的后顧之憂。

  長遠來看,這一政策是從美國戰后全球戰略來考量的。此時,美國總統羅斯福設想的戰后國際新秩序是大國主導體制。美、英、蘇、中“四個警察”應起支配作用。在大戰時期,在英蘇間出現分歧時,美國常充當調解人的角色。

  如果戰后這種狀況繼續下去,中國又站在美國一邊,那麼,美國實際上就凌駕於其他三國之上了。因而,美國力圖通過戰時與中國的結盟關系,增強對中國影響,為其戰后的全球戰略服務。

  盡管美國為了其自身的利益,在提高中國國際地位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美國是不可能真正把中國當成與其它大國平起平坐的一員的,更不用說與美國了。如:中國抗戰時間最久,但獲得的租借物資卻不及英國的5%,蘇聯的15%,甚至還不如退居北非一隅的法國的半數。不僅如此,當時給英、蘇的租借物資,貨一上船,所有權即歸英、蘇,而給中國的租借物資即便運到中國,控制權仍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手中。[12]P(602)

  再如,1945年2月,美、蘇、英三大國在雅爾塔會議達成的秘密諒解和妥協——《雅爾塔協定》,是以犧牲中國部分主權利益為交換的。協定事關中國主權,可是中國政府卻被排除在會議之外。這就足以証明,作為四大國之一的中國,在國際交往中,甚至直接涉及本國主權的交涉中,仍然處於無權地位,中國仍然是大國強權政治的犧牲品。[13]P(277)

  當然,美國試圖通過戰時的援華、結盟政策擴大對中國的影響這一目的是達到了。通過抗日戰爭時期兩國關系的發展,中國國民政府對美國的依賴性更強了。抗戰以前,國民黨政府在外交上對西方大國採取的是平衡戰略。

  抗戰爆發后,國民黨政府曾寄希望列強調停中日間的沖突,但列強在這一問題上態度使國民黨政府的希望成為泡影。后經過一年對列強對華政策的觀察,蔣介石政府得出結論為:“英國老謀深算,說之匪易。俄國自有國策,求援無效。惟美為民主輿論之國,較易引起義俠之感。且羅斯福總統確有解決遠東整個問題之懷抱。如輿論所向,國會贊同,則羅總統必能有所作為。”[14]P(973-974)從1938年10月起,蔣介石政府把對美外交作為主攻方向。

  四、扶蔣反共政策(1945年4月—1945年8月)

  1944年9月以后,國際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歐洲反法西斯戰爭已勝利在望,日本的失敗也只是時間問題。對美國來說打擊德日兩國都將成為過去時,戰后如何對付蘇聯的問題則日益突出。

分享到:

(責編:劉猛、於海軍)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國際頻道今日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