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國際

中國學者:抗戰時美國從未將中國視為真正盟友【5】

2013年06月04日14:17來源:當代中國研究所字號:

  在此背景下,美國對華政策再次調整,美國對中國國內局勢的發展方向非常關心,為了使中國戰后的發展局勢更有利於配合戰后美國的遠東戰略,美國開始介入國共兩黨的矛盾,在調處國共矛盾的過程中,美國逐步確立了“扶蔣反共”政策。

  抗日戰爭爆發之初,中國共產黨與美國政府之間,交往和接觸都很少,雙方互不了解。隨著抗日形勢的日趨惡化以及蔣介石政府反共傾向的日益顯露,羅斯福政府開始關注中國的抗戰局勢。雖然美國還隻承認蔣介石政權是中國的合法政府,跟共產黨也沒有太多的往來,但美國為了使中國的抗日力量不致因中國內耗而削弱,採取促蔣聯共抗日的政策。

  中途島戰役結束后,日本侵略勢力節節敗退,取得對日戰爭的勝利已經指日可待,而戰后遠東地區新秩序的安排成了美國決策者考慮的重點。此時的美國不再強調中國對日作戰的能力,而側重於使中國成為抵制蘇聯在亞洲擴張的緩沖地帶,以便自己控制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因此,美國政府在考慮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問題時,一些人雖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已變成中國最有動力的力量”,“將必然會勝利”。[15]P(206)

  但是,美國政府還是認為國民黨顯然要比共產黨可靠些。蔣介石畢竟是美國的老關系,在中國造成了美國“花了兩個世紀才得到的成就”[16]P(122)。1944 年 9月,赫爾利受命來華協調蔣介石、史迪威的關系,使美國戰后對華政策初見倪端。后在美國國內戰后對華政策的爭論中,扶蔣反共政策佔居上風。

  抗戰末期,美國“扶蔣反共”政策的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形勢逐漸向著世界反法西斯陣線的方向發展,美國對華政策也在由戰時的短期政策向戰后長遠政策轉變。如前文所述,美國政府希望戰后亞洲出現一個能牽制日本和蘇聯,同時親美的中國。

  美國政府認為,扶持蔣介石政府最符合美國戰后的國家利益。美國“扶蔣反共”政策的形成的另一個原因,跟美國外交政策中根深蒂固的反共意識形態有關。從1917年蘇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以后,美國就把共產主義當作是西方文明的最大威脅,一直處心積慮地想消滅它。蘇聯社會政權剛剛誕生時,美國等西方列強為首的協約國就對它發生了三次圍攻,企圖把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扼殺在搖籃中﹔之后,又對蘇聯長期實施制裁。

  在20世紀30年代,德、日法西斯勢力猖獗之時,又對法西斯分子採取綏靖政策,企圖把法西斯這股禍水“東引”或“北引”,借德日法西斯之手消滅蘇聯。

  當美國認為法西斯勢力對世界秩序的威脅超過蘇聯對西方文明的威脅時,美國隻得與蘇聯聯手共同打擊法西斯勢力,當世界法西斯戰爭即將結束時,美國外交戰略中反共因素又上升起來。美國外交中根深蒂固的反共思想必然會對其對華政策產生影響,按照美國政治家一般的邏輯,中國共產黨與蘇聯共產黨同為共產黨。一旦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當政,其政治態勢必然親蘇。而國民黨雖有眾多讓美國不滿意的地方,但與共產黨相比,美國還是寧願選擇國民黨。

  當然,美國這時“扶蔣反共”政策的目的,主要是在國共爭端中片面支持國民黨政府,壓迫中共接受蔣介石的條件。但是,這一政策給戰后中國的政治留下了無窮的禍患。

分享到:

(責編:劉猛、於海軍)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國際頻道今日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