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20日,日本关东军士兵在哈尔滨向苏军缴械
这群人步履蹒跚、饥肠辘辘、疲惫的脸上挂满了沮丧的情绪,他们垂头丧气地慢慢行进着,“有的手里拿着半拉倭瓜,有的兜里装着从路边地里抠出来的土豆,有的手里拿着胡萝卜,有的啃着发青的苞米棒子”,这是这群人一路上唯一的食物。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敞着军服上衣,有的歪戴着帽子,很难想象就在几个月前,这支杂乱无章的队伍还曾在战场上拼斗厮杀。只有几名军官,端正地坐在马拉的铁轮战车上,风纪整肃,目光严峻,“竭力保持着他们武士道的风度”。
崔凤成用惊奇的目光看着这支狼狈不堪的队伍从面前经过,他们是一群日本战俘,尽管落魄,却并不值得同情。即使是在三合村这个位于绥芬河畔边境小村庄里,日本士兵也已恶名昭著。像绝大多数东北人一样,在这片土生土长的土地上,崔凤成只能算是三等臣民,高踞头顶的不仅有占领东北的日本人,还有在东北沦陷的22年前就被日本吞并的朝鲜人,日本人称之为“半岛人”,东北人见了前两者都要鞠躬问安,否则拳头和枪托就会如雨捣下。尽管日本关东军铁蹄践踏下的东北,在过去的14年里侥幸被战火遗忘,但在“日满亲善”的和平幻象下,亡国奴的耻辱无时无刻抽打在每一名东北人的身上。
但这一切都戛然告终,跟随在日本战俘两侧的苏联士兵就是证明,他们“骑着高头大马,背着圆盘式冲锋枪,每隔一、二百米一人一骑,跟随在队伍两侧”,负责押解这群俘虏。昔日不可一世的占领者就这样沦为低三下四的俘虏,但在这部剧情反转的历史大戏中,崔凤成扮演的只是冷眼旁观者,苏联人才是真正的主角。
两个月前的8月9日零时10分,苏联屯驻边境的160万大军突然大举入境,这场被日本人称为“一星期战争”的闹剧,很快就在8月15日广播里播放的投降诏书声中告一段落。到9月2日,全体关东军向苏军投降。对中国人来说,日本人已经成为明日黄花,“中苏友好”的红色标语很快取代了“中日亲善”的黄色宣传画。在铺天盖地的苏联红色海洋中,昔日傲视东北大地的日本人已无立锥之地,能在这个新世界里苟延残喘的唯一方法,就只有按照“天皇玉音”里所说的那样:“堪难堪之事,忍难忍之物”。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