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1931年- )
叶利钦(1931年-2007年)
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与科尔,剧变时刻
盛极必衰。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仅仅3年后,苏联新任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面对的就是内忧外患。苏联经济滞胀,而美国实力大振,在军备竞赛中遥遥领先。于是,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改革。然而,经济混乱与政治“公开化”迅速导致东欧局势动荡,人心思变。西德总理科尔捕捉到了这个机会,开始推动两德统一。
起初,戈尔巴乔夫断然拒绝,“德国统一根本不是一个现实主义政治家的话”。但局势发展出人预料,由于经济差距太大,1988年,1/3的东德居民申请迁居西德;1989年,东德群众集会的唯一要求就是“两德统一”。苏联完全没办法控制东德了。
戈尔巴乔夫的态度出现了戏剧性转变,提出只要德国统一后不加入北约,苏联就给统一开绿灯。然而,此时苏联爆发了短缺性经济危机,戈尔巴乔夫“处于后果完全无法预料的灾难之中”。精明的科尔立即向他伸出了援手——西德愿意给苏联提供2.2亿马克和上万吨的牛肉、黄油、奶粉,以及不计其数的鞋子、衣服和日用品。科尔甚至对他说:“你可以依赖我。”
还有什么可考虑的呢?戈尔巴乔夫当即撤出了在东德的38万苏联军队,把统一的德国“送给了北约”。1990年6月,柏林墙拆除。铁幕最终吞噬了苏联,也吞噬了戈尔巴乔夫的政治生命——1991年“八一九事件”爆发,等戈尔巴乔夫从克里米亚赶回莫斯科时,手中权力已所剩无几,取自己而代之的英雄式人物是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他只好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一职。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
科尔的“朋友”从戈尔巴乔夫变成了叶利钦。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同岁,经历也相似,都出生在农民家庭,家长都曾因斯大林的政治运动被逮捕和劳改。但两人的体会截然不同。戈尔巴乔夫由此学会的是“要改变”,叶利钦学会的则是“要彪悍”。他上小学天天打架,甚至被揍扁了鼻子,没有了俄罗斯人标志性的高鼻梁。彪悍的叶利钦一旦掌权,便不顾一切地向西方“一边倒”,科尔求之不得。他不光为叶利钦竞选总统亲赴莫斯科鼓劲,还在国际上四处奔走,呼吁西方国家对俄罗斯提供经济援助。
历史的剧变关头并不会太多,从1989年到1991年,苏德双双经历了这个关头,科尔抓住了它,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却只是遭遇了它。其结果是令许多莫斯科人悲伤的一句话:“我们失去了1945年的胜利。”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