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勃列日涅夫(中)访问西德,和勃兰特夫妇在一起。
勃列日涅夫与勃兰特,缓和下的扩张
赫鲁晓夫在国际舞台上频频出手试探,却没有注意到自己身后的不平静。1964年10月,正在克里米亚休养的赫鲁晓夫接到一通电话,要他赶快回莫斯科,参加一个有关农业的会议。当赫鲁晓夫匆匆赶到会场,发现迎接他的是铺天盖地的批评。这位苏联最高领导人激烈争辩,但很快发现自己已被完全孤立,只得提出退休。
接替赫鲁晓夫的是比他小12岁的勃列日涅夫。他看上去温和低调,对谁都没有威胁。但执政后,他逐渐暴露出内在的强势。到了上世纪70年代,他一改与其他领导人一同参加重大活动的做法,独自一人观看苏军的演习。身着元帅服的勃列日涅夫,指着自己的元帅肩章对亲信们说:“伙计们,我终于熬到了这一天!”他摆脱了苏联曾经有过的集体领导,大权独揽了。
此时,美国因越战泥潭转向战略收缩,“苏攻美守”的态势形成。这助长了勃列日涅夫的野心。他觉得,不妨给西欧一些笑脸,把美国挤出西欧。他打出了“缓和”牌,恰与新上任的西德总理勃兰特不谋而合。
1970年12月7日,在东欧最寒冷的季节里,勃兰特访问了波兰。他在华沙犹太人殉难纪念碑前献上花圈,俯首默立。围观的人们本以为仪式就这样结束了。没想到,突然间,勃兰特双膝跪下,所有人都惊呆了。一名记者写道:“不必跪下的他,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有这样做的人跪下了。”的确,勃兰特很早就离开德国,二战期间在国外从事反法西斯的斗争。“但我现在是西德的总理,对希特勒上台搞法西斯主义觉得有道义上的连带责任。”
勃兰特下跪的身影成了其“新东方政策”的一道剪影。他亲身诠释了什么叫“与东方和解”。其中的重点就是与苏联和解。
勃兰特向苏联提议签订一项互不使用武力的协定。苏联政府立即作出积极回应。1970年 8 月 12 日,勃兰特来到莫斯科出席条约签字仪式。由于有炸弹威胁,勃兰特起飞时间推迟,到达莫斯科的时间也比原计划晚。走下飞机时,他对前来迎接他的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一语双关地说:“我们来晚了,但我们还是来了。”
苏方的签字代表是柯西金和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出乎勃兰特预料的是,勃列日涅夫出席了仪式。签字仪式后,勃列日涅夫邀请勃兰特来到他在克里姆林宫里的办公室,单独会谈了4个小时。在勃兰特眼中,此时的勃列日涅夫“十分拘泥于文字材料,整段整段地照本宣科”。
一年后的1971年9月,勃兰特受勃列日涅夫之邀到克里米亚半岛会面。这一次,勃列日涅夫像变了一个人,十分轻松自在。
由于事先知道勃兰特乘坐的是西德国防军的飞机,并由穿西德国防军制服的军人驾驶,勃列日涅夫提醒到场的记者们,不要漏拍了飞机降落的一刻,因为这是自二战中德国军人被赶出苏联后,第一次重踏这块土地。“我们两国关系不好已够长了,现在谁也不应再破坏我们的关系。”
两人一起去了黑海边,分别住进两幢别墅,别墅由一个豪华游泳池相连。两人除了正式会谈,还利用进餐、游泳、乘船游览等机会交换意见。据勃兰特计算,他在克里米亚不到 48 小时的时间里,有 16 个小时都在与勃列日涅夫交谈。勃列日涅夫特别关心西德什么时候能批准去年签订的条约,觉得西德对条约的法律批准程序太慢了,而且居然还有反对派。他告诉勃兰特:“苏联国内在对待这个条约上没有反对派。我想完全限于私下地了解一下,条约究竟能否批准?”勃兰特答道:“我这届联邦政府的命运已与条约连结在一起了。”
勃兰特从勃列日涅夫的谈笑自若中推测出,“他作为苏联一号人物的地位已经高得不能再高了,他也没有打算掩饰这一点”。这份《莫斯科条约》的最终通过,意味着西德接受了苏联在欧洲取得的一系列有利于自己的领土现状,包括承认东德。勃列日涅夫在他18年的统治时光里,确实让苏联在铁幕一侧傲视了欧洲。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