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4月,波兰军队向苏俄进攻,占领了基辅,俄波战争爆发。5月,列宁号召群众支持反击波兰的战争,讲台旁是托洛茨基
“我们所以没有同意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的建议,是因为我们知道,割除政策对党是很危险的,割除的方法,流血的方法——而他们正是要求流血——是极危险的,有传染性的:今天割除一个人,明天割除另一个人,后天再割除第三个人,那在我们党内还会留下什么人呢?”
1925年12月的俄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在会上发出这样一番讲话,获得雷鸣般的掌声。
当时托洛茨基已经在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的斗争中落败,斯大林正在发起针对先前盟友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的斗争,不过此前他不小心说漏了自己“拉一派打一派”的斗争计划,那会儿党内上层关于斯大林可能走向个人独裁的担忧情绪已相当普遍,所以他特意讲了这么一番话来弥补。
事实证明,斯大林正是采用了“割除”办法,今天割除托洛茨基,明天割除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后天割除布哈林、李可夫来铺成通往权力最巅峰的道路。
当然那个时候,还只是割除这些布尔什维克党领袖的“政治生命”,到30年代,斯大林把他们的肉体也全部割除了,最后还发起了波及全党全国全军及各族的大清洗,成千上万的人头落地,仅列宁老战友就几乎被他杀光。斯大林的“割除模式”还被推广到共产国际各子党以及后来的卫星国,最终成就他“全球共产主义教主”地位。
斯大林登上权力之巅,与他的个人能力及列宁的提携密不可分,同时列宁所奠基的新型政党理论和组织基础为他创造了制度条件。
算不上特别耀眼之辈
1917年3月12日,斯大林与加米涅夫一行在彼得堡的尼古拉车站下了火车,这群疲惫不堪的革命者得已从西伯利亚流放地归来,缘于二月革命爆发,沙皇尼古拉二世见大势已去,颁布了退位诏书。
1917年,经过乔装准备逃往芬兰的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一战消耗尽了沙俄的元气,战争三年,大量士兵死亡,国内物价飞涨,物资短缺,底层民怨沸腾。二月革命来得非常突然,没有一个党派做好准备,这次革命其实也没有什么有组织的领导核心,几乎可以说是一次自发的革命运动,连派去镇压的士兵都站到了示威民众一边,最终仅以1000余人的伤亡,花了四天时间,就推翻了延续300多年,统治一亿多人口的罗曼诺夫王朝。如果沙皇俄国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可能列宁这群革命家就真的终老国外了。
斯大林曾被捕过六次,此前大部分革命生涯都是在监狱和流放地渡过,尽管大多数情况,他都能轻易逃跑。没有人来车站接斯大林等人到布尔什维克党的总部报到,也没有欢迎仪式,他们被分配到党的俄罗斯局,斯大林参与《真理报》的编辑工作。其实这是一个跟他们身份不太相称的安排,要知道加米涅夫和斯大林早已是中央委员,资历和地位都比俄罗斯局的人要高。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