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斯大林怎样登上权力之巅?

2015-04-24 08:49:39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分享:
字号:

\

  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的工人、士兵及警察

  列宁型政党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后,实行委员会体制,有中央委员会和中央机关报委员会两个机构,由俄国的马克思主义鼻祖之一,创党元老普列汉诺夫担任协调这两个机构的总委员会主席。那时社会民主工党还是个像西欧左翼党一样较为松散的党派,以全欧实力最为雄厚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所以继承了西欧社会党的民主议事规则。

  1903年社会民主工党二大时,出现了以列宁为首和以马尔托夫等人为首的两个派别之争。围绕着党章、列宁的中央委员“候选人”提名(列宁的自己人)、《火星报》编委会选举等问题,两派产生激烈对峙。

  社会民主工党创党时的一个重要团体——崩得(立陶宛、波兰和俄罗斯犹太工人总联盟)要求承认它是犹太无产阶级的唯一代表,遭到大会否决,5名崩得代表愤怒退会,外加有2名国外联盟的代表退出,这导致中央委员会中,原本支持马尔托夫一方的28票减少到21票,列宁一派占了25票的微弱多数,控制了中央委员会。因此,列宁就称自己一派是“布尔什维克”,称对方是“孟什维克”。

  可这称谓很长时间名不符实,布尔什维克既不多,孟什维克也不少,在党章问题讨论时,大多数成员更赞同马尔托夫的接近西方社民党的版本,后来的党代会上,布尔什维克也并不都占多数。

  布孟两派的裂痕越撕越大,最后闹到各自建立中央的地步,甚至连二大时站在列宁一边的普列汉诺夫最后也咒骂列宁“独裁专横”而投奔了孟什维克。但到二月革命前,除了彼得堡和党的高层严重对立之外,大多数地方两派基层组织仍协同工作。斯大林负责的高加索地区,孟什维克长期占有压倒性优势。

  甚至在布尔什维克党内,列宁的意见也经常得不到大多数人赞同,但列宁在组织、公关方面相当有天赋,他总能有办法扭转局面,使自己的意见最后得到大多数中央委员赞同:要么展开大辩论,要么挨个动员说服,实在不行就威胁退出中央委员会。

  当时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人,都坚守“正统马克思主义观点”,而列宁不仅是理论家还是实干家,他经常有很多异于他人的看法。欧洲所有左翼党,尤其是社会主义类政党(包括孟什维克),都非常重视民主,认为党内的权力应自下而上产生,可以存在不同观点,并认为党是为工人服务的组织,工人阶级有高度自发的革命性。

  列宁就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要在俄国达成社会主义革命,必须要有一个权力高度集中,以秘密方式从事革命活动,经过严格的革命理论和手段培训,纪律无比严密的准军事化钢铁政党,党内必须下级绝对服从上级,全党绝对服从中央;党应该是由职业革命家构成的精英组织,叫先锋队,不能迷信工人自发的革命性,必须要由“先锋队”来领导和管理,甚至是驱使他们去革命。作为领导层的中央委员会,自然也就是精英中的精英。列宁的建党理念,与其他左翼组织相反,权力由上往下产生,这种新型政党是列宁的首创。

  “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这是列宁的名言。那么,建成这样一个革命组织以后,当列宁的观点得不到党内大多数人赞同时,搞定中央委员的难度自然远远低于数量更多的党代表,同时党的代表由上往下指任,说服党代表的难度又远远低于说服全党。一个决议,哪怕全党大多数都不赞同,只要中央委员会通过,就能全面推行,并做到对外舆论一律。

  从政治斗争角度来说,列宁型政党具备超强战力效率、控制和动员能力。其他政党还在开会进行漫长的激烈辩论,举行投票表决时,已经错失了各种胜利时机,甚至组织已被布尔什维克瓦解。

  二月革命后短短七个月,布尔什维克党从一个即便在左翼中也是微不足道的力量,利用国内外形势演变造就的机会迅速崛起,并在内战中仍以少数派力量将各派异己逐一消灭,包括斯大林这位党内外看来完全不像接班人的中央委员在列宁病危晚期茁壮崛起,这一切都离不开这个制度基础。

  列宁在逝世前,担心托洛茨基和斯大林将引发全党血腥内斗,也担忧斯大林权力过于集中,决意拿掉斯大林的总书记位置,但他已力不从心了。

责编:邢若宸

关键词:斯大林,列宁,1918年,社会革命党,权力机关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