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圣彼得堡沙皇秘密警察关于斯大林的档案
当时俄国还未退出一战,一个月以后,德国政府为了加速俄国战败,协助一群反战的马克思主义者回到俄罗斯,党安排了隆重的仪式欢迎旅居瑞士的列宁归来。
俄国那会儿出现了两个权力中心:由国家杜马中左党派为主构成的临时政府,由激进社会主义各党派构成的苏维埃。谁也想不到,即便在苏维埃中只占少数派的布尔什维克7个月后发起“十月革命”,继而打赢内战,缔造了庞大的“红色帝国”,更想不到短短7年之后,一个叫“斯大林”的格鲁吉亚人从党内脱颖而出,在列宁逝世后,逐步成为全党全国的主宰。
尽管1912年斯大林被列宁和加米涅夫推荐进入党的中央委员会,成为领导序列中的成员,但一直算不上特别耀眼之辈。
俄共脱胎自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社会民主工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无论布尔什维克还是孟什维克(意为少数派),其领导阶层多为来自中产、贵族、富商家庭的子弟,可以说领导阶层里知识分子云集,对理论和写作看得相当重要。
列宁和孟什维克领袖马尔托夫思维活跃、读书广博;托洛茨基口才出众,煽动力强;布哈林理论丰富,是个出色的笔杆子;斯维尔德洛夫社会活动与组织能力出众
斯大林原名叫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朱加什维利,出身自鞋匠家庭,毕业于东正教中学,说俄语带有浓浓的格鲁吉亚口音,不善言辞,他虽然也经常在党报上发表文章,但在一个笔杆子云集的党派里,算不得出众。斯大林既没有布哈林的人缘,也不具备托洛茨基的威望。
与大多数布尔什维克元老喜欢被称为“理论家”和“思想家”相反,斯大林一向自诩为“实干家”,这倒是颇为准确的定位。党内的领袖们热爱哲学理论大论战,斯大林曾表示,这些空对空的讨论无济于革命现实。
斯大林的崛起与列宁的提拔密不可分,自从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之后,他就全心全意投入到革命事业中,真的是一位“工作狂”,连妻儿都很少顾及。他支持列宁的激进路线,很快成为布尔什维克在格鲁吉亚乃至高加索地区的核心骨干。
要知道,在二月革命前,社会民主工党的很多领袖长期旅居西欧国家,生活较为安逸。斯大林除了赴国外参加党代会外,一直在国内从事高危工作,哪怕1912年成为中央委员之后。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