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柏林的少林文化中心。
谈少林:“面对商业化大潮,你不化它,它就必然化你”
《环球人物》:为什么要让少林寺品牌化?
释永信:因为我不想少林寺成了摇钱树,谁都能拿去摇一摇。2002年,日本商标事务所的一位负责人给我提供了日本国内注册的含有“少林”“少林寺”“少林拳”“世界少林寺”等商标的报告,一共有272项。他提醒我:“你们再不行动,这个世界都快搞不明白谁才是正宗的少林寺和少林文化继承人了。”我起初不太相信,后来有一次出席海外活动,当场被要求提交申请,因为别人已经在当地注册了少林寺商标,我们成了“冒牌货”。这对我们触动很大。回来一看,国内也一样,少林寺门口都成了一条商业街,到处是假的“少林秘方”和“少林武僧”。所以我们决定主动注册。但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寺庙无权注册商标,只有成立一家有限公司,才有资格。“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就在此背景下成立了。
当时外界有诸多不解:寺院成立公司是不是太商业化了?可是作为传承人,如果失去对它的控制,少林文化的气脉就会中断,这是无可挽回的损失,我承担不起。
《环球人物》:据说少林寺在海外有40家公司了?
释永信:应该说是有40多个少林文化中心,100多位少林弟子。我们还在欧洲和北美地区成立了少林联合会,举办少林文化节。这些文化机构全部是在当地政府、社团和爱好者的主动邀请下落地都市社区的。当地民间组织和政府都拿出最优惠的条件支持我们,但由于少林寺本身财力有限,只能量力而行,靠少林派出的法师和当地爱好者共同付出,才赢得持续发展。
《环球人物》:少林寺发展面临什么难题?
释永信:难在我们身处一个商业社会,外界给少林寺贴上了商业化标签。其实山门以外的事情,我完全管不了,那些武馆、武校、旅游公司,和少林寺没有任何隶属关系。可他们是少林寺的邻居,我又能说啥?对我们来说,面对商业化大潮,你不化它,它就必然化你。我们必须因势利导、济世度人,而非被商业给“度”去了。
《环球人物》:现在少林寺有经济压力吗?
释永信:我们讲求一切随缘,钱多了多做点,钱少了少做点,没钱就不做,所以不存在压力,我们没有外界以为的烦恼。
《环球人物》:您在少林寺是否拿工资?
释永信:我们出家修行,这一块看得很淡。我们拿的不是工资,是生活补贴,僧人吃穿用都由寺庙供给,每人每月发一两百块钱“单金”,用来买个人必需品。补贴稍高的是执事和悦众。执事是寺院里面的管理层,悦众是每天上殿、监理佛事的人,信徒给他们的供养多一点,但也多不到哪去。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