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國際>>外媒集萃>>新聞周刊

新聞周刊:爆炸案背后的故事

【7】

2013年05月13日08:47    來源:海外網        字號:

無人機在美國政治上造成的分歧是如此之大的,在國際社會的制造恐慌如此明顯,以至於那些失敗的案例也成了他們口中的戰績。在也門的基地組織,他們也稱自己是“阿拉伯半島上的基地組織”,很快就意識到僅付出一點點就能收獲頗豐,他們開始進一步放低眼光。那篇名為《激勵》在線雜志聲稱,它試圖向懂英語的人公開傳授恐怖技術,隻要有人感興趣他們甚至忽略了基地組織的意識形態。

《激勵》的10次出版可以在網絡預覽上。著名的一期是教你如何“在媽媽在廚房裡制作炸彈。”這種糟糕的武器與波士頓爆炸案中的壓力鍋非常相像。

最近一期雜志的門檻甚至更低,更具有操作性,例如,如何用釘子和浮油板來破壞交通,並可能導致數人死亡。“經過簡單的指令,你就可以發動一次致命的攻擊,”該雜志建議。“他們無法報復你,安上裝置后就趕緊跑。”

當然,奧巴馬向來鼓勵市民從9/11的陰影中走出來。上任以來,他一直建議不應該在公共話語宣傳中突出恐怖主義。有時,他可能執行這一原則過了頭﹔例如,他在等待72小時才對2009年聖誕節的底特律未遂飛機轟炸事件作出回應。

然而,奧巴馬知道,反恐人士也了解,法空的的核心目標不在征服領土,而在征服普通民眾的心。面對發生在波士頓的這樣一起悲劇,美國人究竟能表現出了一定程度的克制並繼續生活下去﹔恐怖主義不管什麼形式,是絕不會得逞的。

作者:Chrisopher Dickey, Eli Lake(兩人同為美國反恐專家)

譯者:汪曉為

分享到:

(責編:劉猛)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