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爆炸案中使用的炸彈是簡易爆炸裝置,即普通壓力鍋裝滿高爆炸性炸藥以及釘子和鋼珠之類作為彈片,這樣的炸彈就制作完畢。調查人員認為這可能指向了基地組織個人。在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拉克、印度的聖戰游擊隊就通常使用這樣的簡易爆炸裝置。但炸彈也可能涉及到國內的恐怖分子,畢竟此次爆炸案是美國最近才發生的恐怖襲擊事件,上一次還要追溯到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的埃裡克·魯道夫。
毫無疑問,波士頓的這次“電擊”已沖擊到了美國國內普遍的自滿情緒。它重新提示了許多專家的過往分析:今天的美國面臨的主要危險已不再是一個動輒造成幾千人遇難的9/11式的攻擊,而是來自國內或國外的小規模暴力。“我們比9/11之后更安全嗎?當然!我們絕對安全的嗎?不,”一位具有幾十年反恐經驗的人士表示。“你永遠也不會絕對安全。這便是反恐的挑戰所在。”
要了解我們所面臨的威脅,最好先了解一下基地組織,即便它並沒有直接參與此次爆炸案。奧薩瑪本拉登走了,但他的繼任者扎瓦希裡依舊潛逃,並在基地組織的宣傳網站上主持網絡視頻。基地組織的頭號危險分子之一便是阿德南·舒凱裡朱馬赫(Adnan Shukrijumah),他行蹤一向低調,但卻是美國政府的主要敵人,因為他在美國長大,也是個美國通。
美國人漸漸忘記了過去二十年間那一長串的“聖戰”名單,從車臣到索馬裡,再到尼日利亞、伊拉克、阿富汗及巴基斯坦腹地。這些地區過去是現在還是恐怖分子生息繁衍的大本營,而恐怖分子希望公眾的視線轉移到他們所謂的“事業”上。恐怖分子通常是年輕男子,看到被壓迫的民眾就會出於俠義情懷而捍衛他人的利益。他們希望得到全球的尊重,或希望國際觀眾能觀賞到他們的行動。所以,還有比美國更好的舞台嗎?還有比一項數百萬人收看的公眾事件更好的時機嗎?
我們不知道波士頓殺手的具體動機,但恐怖分子的怨氣通常一致,或許都不是對美國高調行為的怨恨。有時他們之所以出手痛擊,是因為他們認為美國人根本不關心,甚至不知道,那些遭受苦難的民族,而恐怖分子要為這類人戰斗。當恐怖分子濫殺無辜時,他們以及他們的同情者不可避免地指責美國同樣發動了戰爭機器殘殺了平民,或者未能阻止他人進行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