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星云大师,从山林到人间

2015-11-18 08:33:42 《环球人物》杂志
分享:

“佛走过的道路,我都不一定要走,我要走自己的道路。”虽然已经难以行走,但星云大师依然执著于“自己的道路”。这句话,是他人间佛教之路最好的注脚。

  无论走到哪里,星云大师总会被信徒僧众围成里三层外三层。我们问他,为什么总能吸引这么多的信徒,他说,我也没有什么特异功能,都是缘分。

  “佛走过的道路,我都不一定要走,我要走自己的道路。”虽然已经难以行走,但星云大师依然执著于“自己的道路”。这句话,是他人间佛教之路最好的注脚。

4

年轻时的星云大师目光坚定。

  “佛教兴亡,僧伽有责”

  距离宜兴大觉寺两个小时车程的江都,是星云大师的老家。如他自己所言,在北伐军与军阀的战火中,1927年8月19日,他出生了,本名李国深。

  自小,李国深就结下了佛缘。由外婆带大的他,接受了一种朴素的佛学教育。“星云大师的外婆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虽然不识字却能背诵《阿弥陀经》《金刚经》,于是,外婆念佛他也念佛,3岁就和姐姐比赛持斋。”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教授程恭让告诉《环球人物》记者。因为外婆虔诚的信仰,年幼的李国深常随家人到附近的寺庙参拜。“到现在闭起眼睛,外婆虔诚礼佛的身影还常常在我脑海中浮现。”星云大师说。

  1937年,侵华日军血洗南京,千万百姓家破人亡,李国深的父亲在南京谋生,自此杳无音信。第二年,李国深前往南京寻父,却被南京栖霞寺的志开上人看中,他随即出家,为临济宗第48代弟子,也是当年栖霞律学院中年龄最小的学生。“其他人都来自各地寺院,只有他是在栖霞寺剃度的,这于传统的佛教丛林制度不合,所以便以师父志开上人出家的宜兴大觉寺为祖庭。”程恭让说。

  6年后,星云进入有“佛教界的北大”之称的焦山佛学院学习,“遇到”了他此生的另一位导师太虚大师。此时,佛教正面临危急的时刻——“清代以来,除了丧葬超度,佛教和一般人并未发生太多关系。后来,军阀四起,战祸不断,政府主张‘毁庙兴学’,佛教被破坏殆尽。”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宗教研究院院长楼宇烈告诉《环球人物》记者。这时,太虚大师喊出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亡,僧伽有责”,“他提出了人间佛教的革新理念,主张佛教要跟人间发生关系,在人生前做一些好事而非死后超度”,令青年学僧鼓舞振奋。

  “星云在焦山读书的时候,很多老师都曾受教于太虚大师,他自己也读过不少太虚大师的文章。可以说,太虚大师提出的人间佛教,在上世纪40年代很多青年僧人心中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甚至是佛教发展的方向。”楼宇烈说。“星云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他在当时就意识到佛教必须观照现实社会,要懂得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要关注文化,他的志向天然地体现出现代佛教的方向,那就是人间佛教的方向。”程恭让告诉记者。

  星云很快表现出一个革新者的热情。1947年底,他奉师命回到宜兴大觉寺整顿寺务,其间担任了白塔小学的校长,教授国语、公民等课程;1948年,他创办了《怒涛》杂志;1949年,他组织了僧侣救护队,救死扶伤……“传统的佛教不会主张出家人去当校长、办杂志。星云这些行动反映出一种新僧的思想倾向,虽然他当时很年轻,却已经是走在革新潮流前列的人。”程恭让说。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