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从山林到人间
2015-11-18 08:33:42 《环球人物》杂志“佛走过的道路,我都不一定要走,我要走自己的道路。”虽然已经难以行走,但星云大师依然执著于“自己的道路”。这句话,是他人间佛教之路最好的注脚。
心系两岸,回应是非
当佛光山日渐兴旺并发展到海外时,星云大师想到了“回归”:将人间佛教回传中国大陆。
“回归”源自他与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的相识。两人之间的佛缘起于一颗喉糖。1987年5月,泰国普密蓬国王庆祝60岁生日,两人同时受邀祝寿,座位离得很近。观礼时,赵朴初的夫人突然咳嗽起来,星云大师随身带着喉糖,就递了一颗给她。事后,赵朴初专门致谢,两人恰好下榻在同一酒店,会面交谈,相见恨晚。
1989年,赵朴初得知星云大师有意访问大陆,向他发出邀请。于是,星云大师率领500多人的国际佛教促进会访问团回到了大陆。这一次大陆之行,两人有了更多交流。在多个场合,赵朴初都表达自己有个“重要心愿”,就是希望星云大师能对中国佛教事业做更多贡献,能参与到大陆佛教界的工作中。
自此,星云大师以佛缘促两岸缘。他参与创办世界佛教论坛、推动两岸佛教界交流;2002年,他迎请西安法门寺的佛指舍利到台湾供奉,成就了两岸交流的一大盛事;2004年,他开始了江苏宜兴佛光祖庭大觉寺的建设工作,如今,大觉寺不仅成为大陆佛教的一块圣地,也是两岸佛教文化、民间社会交流互动的平台。
传统意义上的出家人以出离红尘的形象示人,但星云大师关心时局,不时投书台湾主要报纸,积极建言,消泯仇恨。最轰动的便是2006年他公开表示“无关挺扁倒扁,只为全民幸福安乐,吁请陈‘总统’下台”。他也因此被人称为“政治和尚”。
“‘政治和尚’一说是对星云大师的误读。宗教离不开政治,政治是大众的,出家人也有世俗的一面,不能说和政治全无关系。人间佛教的基本价值是不忍人间之苦,是积极的社会参与乃至政治参与,所以对于关系两岸福祉的统一,星云大师从不避讳,反而倾注了极大的心力。这恰是他最可贵、最真性情的一面。”程恭让说。
2011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前会长陈云林到佛光山参访,受到星云大师的热烈欢迎。星云大师说:“两岸的关系,就是要来往,你来我往,我往你来,最后也难说是谁来谁往,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了。”他亲手把一幅题有“情义人生”四字的墨宝赠予陈云林,又将一幅“共生共存”赠给陪同的台湾海基会副董事长高孔廉。
此举一度引来台湾岛内一些争议。有些网站批评他“和尚穿着袈裟迎接大官”。星云大师从容不迫,发表文章反问“不谈两岸的关系,就说我们10年相交的情谊”,“和尚就不能有朋友”?
今年10月,记者与星云大师在大觉寺相见时,他闭目不谈当日最热的国民党“换柱”事件,因为“没有公平正义的事情我不想知道”,他只是反复地、真诚地说:“我的最大心愿就是看到两岸统一。”
星云大师一再强调,自己只是个平凡的出家人。他用三个词总结一生,“全面的、无我的、结缘的”。但在弟子们心中,这三个词是“幽默的、正念的、慈悲的”。他的大智慧与大功德存在人们的口中与心中。
时势造英雄。“我觉得星云大师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跟他个人修养和他推广的理念都有关系。一方面,星云大师难得地兼具般若智慧与善巧方便,这两者都是表达智慧的词,前者是‘入世’的智慧,后者是‘出世’的智慧。所以很多人向他问道求索,最终能得到自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人间佛教的理念。人间佛教的关键是将佛教的基本价值与现代人类的普世价值进行互动与对接。现代人心灵迷茫,需要有所指引。两相对接,就会打动现代人的心灵。而星云大师正是自觉推动这个过程的人。”程恭让说。(记者 王肖潇)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