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从山林到人间
2015-11-18 08:33:42 《环球人物》杂志“佛走过的道路,我都不一定要走,我要走自己的道路。”虽然已经难以行走,但星云大师依然执著于“自己的道路”。这句话,是他人间佛教之路最好的注脚。
“孤僧心情,冷暖自知”
1949年,为了让僧侣救护队接受专业训练,星云带领救护队70多人赴台,当时他的身上只带了12块银元。
刚到台湾时,星云衣食无着,政治上被怀疑为“匪谍”,多次遭遇逮捕和审讯,一时间成为茫茫水面上的浮萍,“孤僧心情,冷暖自知”。在台湾的圆光寺、灵隐寺、法云寺几经辗转后,他靠给大和尚看守山林,终于安顿下来。
1989年3月,星云大师回大陆访问,并向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赠送《佛光山大藏经》。
热爱写作的他趴在山林草地上写出了《无声息的歌唱》。这是一本佛教小故事的合集,借木鱼、钟、香炉等佛教法器的拟人自述,趣谈人世间和佛教界的情况,出版后一炮而红。此后,星云很多作品皆是沿袭这种风格。他还主编《人生》杂志,并在台湾佛教讲习会教书。“通过发表文章出版书籍,他有效传播了佛教必须改革的观点——佛教要走出山林,走向家庭和社会。”程恭让说。
1952年,星云环岛布道,来到了当时经济条件较差、位置偏远的宜兰。因为穷困闭塞,当时没有法师愿意留在宜兰,但星云留了下来,并且一待就是10多年。那时宜兰的雷音寺,找不到一个茶杯,甚至难找到一间厕所。他一度在佛桌下过夜,后来好不容易有了间斗室安身,便趴在缝纫机上写出了《释迦牟尼佛传》《玉琳国师》等通俗可读的佛教书籍。
“在艰苦的宜兰,星云的韧性发挥了很大作用。”楼宇烈告诉《环球人物》记者。当时的宜兰,人们尊重宗教的意识不强。星云晚上讲经时,常有人群聚集在殿外大声谈笑、百般干扰。星云很机智,把殿内唯一的电灯一关,外面喧哗的人被突如其来的黑暗惊住,不由得停止吵闹。此时,只能依稀看见殿内星云庄严端坐,口中响起清晰响亮的弘法之音,人们不由得肃然起敬,开始聆听法师讲经——他用一招“静”字诀,收服了不友善的人。
星云还组织了念佛会,让善男信女都来念佛;同时根据年轻人爱唱歌、爱交朋友的特点,成立了全台湾第一支佛教歌咏队;为了让青年有所收获,他又开设了国文班,教授《古文观止》等文学经典。他的第一代弟子,有“佛教界才女”之称的慈庄法师就坦承:“当时是因为想学作文,才去亲近师父、亲近佛教的。”
星云深谙人们追求时尚的心理,常常利用最新科技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早在50年代,他就使用幻灯片、投影仪来讲述佛教经典,创作了很多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甚至新潮的佛曲。”他还在宜兰创办了一些佛教公益事业,如幼儿园、补习学校,请年轻人来当教师。“他特别注重年轻人,认为青年是佛教的希望,很多佛光山老一辈的法师比如慈惠、慈容、心平从那时起开始追随他,这种注重青年的传统也被佛光山沿袭。”程恭让说。
到20世纪60年代,星云这个身材高大、为人热忱的和尚已成为宜兰街头一景。众人对他的威仪博学十分佩服,不知道他名字的人就称他为“北门口的师父”。当时宜兰有一条中山路,每当星云路过,很多店家都跑到店门口来看他。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