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星云大师,从山林到人间

2015-11-18 08:33:42 《环球人物》杂志
分享:

“佛走过的道路,我都不一定要走,我要走自己的道路。”虽然已经难以行走,但星云大师依然执著于“自己的道路”。这句话,是他人间佛教之路最好的注脚。

  佛光开山,不忘初心

  佛光山的开山是必然,也是巧合。1967年,一对越南华侨夫妇辗转托人找到星云,因为有紧急情况,要把手头高雄县大树乡的一块地卖掉,请求星云接手。星云出于善念买下了。

6

如今的佛光山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佛教道场。

  这本是一片荆棘丛生的荒山。起初星云带着众人前去了解地形,众人一见,心凉了半截,竟没有一个人愿意随他下车。星云孤身上山,一个人完成了对地形的勘察,并决定开山。主意既定,资金又成了问题。负责筹建凤山讲堂的妙悟法师回忆,开始建寺的时候,一想到需要那么多钱,夜夜睡不着,只得坐在那里问佛祖怎么办。“从1967年开始奠基到1977年佛光山主体部分建成,这整整10年,都是有一点钱就做一点事。”星云带着弟子和义工,回收塑料瓶、旧报纸、铜线,每个塑料瓶能卖0.5元新台币、每公斤旧报纸能卖4元新台币、每公斤铜线能卖60元新台币……就这样一分一毫聚集起佛光山的一切。

  今天的佛光山占地百余公顷,雄伟大气的建筑比比皆是:一流的多媒体视听中心;可供2200人集会的如来殿;设备完善的会场;爬山渴了,路边就近供应佛光茶;信徒服务中心准备了免费的书报杂志;还有法师解答日常生活或学佛信仰上的疑难。一切都是如此便捷、现代。佛教真正成了人间的去处,而不是世外的隐地,但气氛依然是庄重的。香港理工大学前校长潘宗光向《环球人物》记者回忆:“1995年,我去佛光山,在短期出家的那段时间里,每日晨钟暮鼓,清风明月,300多位同修全部平等相待,无论身份背景和地位如何,都过着同一种庄严、朴素、守戒的清净生活,让我至今难忘。”

  佛光山也较早开始了全球化的传教布局。“星云大师表现出了很强的超前意识,就是向全世界传播佛教。”楼宇烈说。1977年开始,星云大师筹划在洛杉矶创建西来寺,向西方世界传播佛教。“在全世界推广佛法方面,他们做得非常成功,比如第一批到非洲弘扬佛法,在全世界比较大的城市设立佛光山的分会和佛光讲堂等机构。”潘宗光说,“星云大师的志愿是把佛法普及到全世界,这个过程在我们可预见的未来都不会结束,这也是很多人信服他的地方。”

  近年来,佛教界被一些贪贿丑闻困扰,佛光山如何规避这些问题?“星云大师在初创佛光山时就制定了详细的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财务制度。佛光山有一个原则就是‘非佛不做’,即佛光山不搞商业化,不是为了佛法的事都不做,星云大师称之为‘不忘初心’。第二是要求自己的信徒一直保持清贫乐道,现在佛光山的法师一个月还是只有几百块新台币。第三是用具体制度来保证,比如管钱的人与做事的人分开等。”程恭让说。

  随着星云大师年事渐高,不少僧众信徒开始担忧佛光山的未来。“如果星云大师逝世的话,佛光山需要有一个平稳的过渡。他很有智慧,已经在为身后事做一些安排,包括对全世界的道场、学校做妥善的安置,平衡身边的弟子之间的关系,确保佛光山的未来。”楼宇烈说。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