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蟾蜍玉兔桂花树: 寂寞嫦娥的天上人间

2015-09-29 10:45:10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分享:
字号:

1443494780873815.jpg

  试问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谁?如果回答是美国人阿姆斯特朗,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证明,第一个登上月球的是中国人嫦娥。“证据”很确凿,在中国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发射之际,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适时公布了一段录音,录音是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时,NASA地面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和宇航员的通话记录:

  有人要你们(在月球)注意一个带着大兔子的可爱姑娘。在一个古老的传说中,一个叫嫦娥的中国美女已经在那里住了4000年……你们也可以找找她的伙伴——一只中国大兔子。这只兔子很容易找,因为它总是站在月桂树下。”

  “好的,我们会密切关注这位兔女郎。”

  转眼间,40年过去了。现在中国人为了找到嫦娥,派“玉兔号”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上四处搜罗,可惜嫦娥仙子的魅影始终寻而不得。

  说到这里,大家会莞尔一笑。

1443494799749669.jpg

  2013年12月15日晚,正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测工作的嫦娥三号着陆器(上图)和巡视器(下图)顺利互拍,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源于太阴文化

  神话终归是神话。嫦娥形象的源头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难以考证。已知对于嫦娥的最早记载,来自战国初年的《归藏》。经六朝诸家的转述,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这样的文字:“羿毙十日,恒娥奔月”、“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为月精”、“昔嫦娥以不死药奔月”。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出土的秦简《归藏易·归妹》中的卦辞,记载“昔者恒娥窃毋死之(药服之以)奔月”,也证实这则凄美的神话最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产生。

  到汉代,嫦娥故事在《淮南子》有了25字的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高诱作了更为详细的注释:“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东汉张衡《灵宪》最为完整地记录了嫦娥的神话:“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其大昌。’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寥寥数字,就搭建起“嫦娥奔月”的雏形,神话故事的情节在嫦娥、后羿、王母和不死之药之间娓娓展开: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长生不老之药,嫦娥悄悄地把药偷来,打算独自飞升皓月中去。行动之前,嫦娥请巫师有黄占卜。有黄占卜后说:“吉祥!美貌轻盈的嫦娥,将独自奔向西天的月宫。赶在月尽没有光芒时动身,不要惊慌,不要恐惧,您的子孙将会光明昌盛。”嫦娥于是就居住在月宫里,化为蟾蜍。

  好在中国人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每至朔望,抬头仰望,或见新月如钩,或见银盘满轮时,寂寞书生们总难免一番感慨。于是,黄卷中寥寥数字的嫦娥故事,就在民间愈演愈烈,内容也不断丰满充实。

  封建卫道士们最先跳出来,他们责怪嫦娥贪图成仙得道,背着丈夫偷偷奔月。于是,嫦娥遭受了西王母的报应,才变成丑陋的蛤蟆。不仅如此,丑陋的嫦娥还得耗尽青春,在太虚幻境中苦苦捣药。在重庆沙坪坝出土的石棺画像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两足人立”的蟾蜍持杵捣药,这就是嫦娥的结局。

  更多数的人愿意把嫦娥描绘成一位英勇不屈的斗士——后羿得到不死之药后,因舍不得娇妻,就让嫦娥把不死之药偷偷珍藏,盼望二人从此过上“只羡鸳鸯不羡仙”的凡人生活。怎知后羿心术不正的徒弟蓬蒙知道此事后,趁后羿外出狩猎,便捉刀逼迫嫦娥交出不死之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又不愿让恶人阴谋得逞、祸害人间,于是危急关头,临危不乱,一口吞下了不死之药。一瞬间,嫦娥羽化升仙,飞登月宫。

  此事没完,后羿回来得知此事后,悲痛欲绝。每至中秋月明,望着当头皓月,总是思念嫦娥而不能自已。最后无可奈何的后羿,在家中后花园,摆上香案,放置嫦娥平日里最爱吃的时鲜瓜果,遥祭月宫中孤独寂寞的嫦娥。百姓们见此,也纷纷效仿,在自家设坛祭拜嫦娥,这就形成了中秋拜月的习俗,长盛不衰。在清代《顺天府志》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八月十五祭月,果饼必圆……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像……有兔杵而立捣药臼中。”

责编:邢若宸

关键词:嫦娥,蟾蜍,嫦娥奔月,贤良对策,审美观照 聚合阅读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