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抗战中的两座城两个人之重庆:蒋介石的巅峰岁月

2015-08-21 09:43:09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分享:
字号:

QQ截图20150819143953

  1946年5月5日,蒋介石和宋美龄率党政军及各界代表前往南京中山陵拜谒,正式还都南京。

  “劫收”

  日本宣布投降后,一个大馅饼砸到了国民政府头上——日军、伪军只求自保,根本顾不上巧取豪夺来的巨额财富。国民政府很快从重庆派出了大批官员前往沦陷区,接收敌伪财产,名义上是该没收的没收,该归还原主的归还,实际上却混乱不堪。接收大员们像抢红了眼的土匪,千方百计中饱私囊,被人们怒斥为“劫收大员”。

  上海及东南地区是“劫收”的重灾区。不仅敌伪财产,许多国人的正当财产也被霸占。时任上海市长吴国桢回忆,当时海军查封了一个仓库,将其中所有的财产都拿到黑市上抛售,根本不管是不是敌伪财产。为了抢夺财产,各军政部门还在上海大打出手:汤恩伯的第三方面军看中了一处日军俱乐部,为此不惜和淞沪警备司令部展开枪战,死伤多人;上海市警察局为了和军统特务抢夺财产,多次火并。在秦瘦鸥的小说《劫收日记》的男主角谢桑看来,所谓接收,本来就是趁火打劫嘛!趁火打劫当然不是什么长期的好买卖。只能干一天算一天,抢一批算一批。谁眼明手快,抢得快,抢得多,趁早洗手下台,谁就占便宜。《大公报》评论说:“在南京和上海,政府只用了短短二十来天就失去了民心。”

  平津地区是“劫收”的另一个重灾区。时任北平行营主任的李宗仁曾回忆:“所谓‘接收’,确如民间报纸所讥讽,实在是‘劫收’。这批接收人员吃尽了抗战八年之苦,一旦进入纸醉金迷的平津地区,直如饿虎扑羊,贪赃枉法的程度简直骇人听闻。”

  汪曾祺在《晚饭后的故事》中生动地刻画了当时的场景:“满街都是伤兵,开口就是‘老子抗战八年!’动不动就举起双拐打人。没开戏,他们就坐满了戏园子。没法子,就只好唱一出极其寡淡无味的戏,把他们唱走……”平津一带很快流行这样的民谣:“盼中央,望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想老蒋,盼老蒋,老蒋来了米面涨。”这离蒋介石身负“抗战领袖”光环来北平慰问同胞才几个月。

  对沦陷区的老百姓而言,国民政府财政部制定的法币与伪币兑换办法,更是一场噩梦。抗战胜利之初,法币与伪币在黑市上的兑换价是1∶80左右,随后国民政府财政部公布兑换办法,将两者兑换比率猛增至1∶200。如果说军官“劫收”尚属个人违法行为,那法币兑换就成了合法的国家掠夺。一夜之间,沦陷区百姓沦为赤贫。

  负责经济接收的邵毓麟当面向蒋介石进言:“这样下去,我们虽然收复了国土,但我们将丧失人心……在一片胜利声中,已埋下了一颗失败的定时炸弹。”蒋介石也不得不承认接收工作存在“严重错误”,是“政府最大之耻辱”。然而,他依然醉心于自己“抗战领袖”的光环,没有兴趣,也没有精力去纠正这些错误。蒋介石日后才对宋希濂说:“许多中上级军官利用抗战胜利后到各大城市接收的机会,发横财,做生意,买房产,贪女色,骄奢淫逸,腐败堕落,弄得上下离心,军无斗志。这是我们军事上失败的根本所在。”

  民意如流水,一去不回头。一个打赢了八年抗战的“领袖”和“巨人”,转眼就变得虚弱不堪。虚弱到什么程度呢?1946年,蒋介石曾经说过:“本人自出生以来,除家乡以外,没有其他地方比重庆算得是我第二故乡。”仅仅过了3年,1949年11月,蒋介石再回到他心中的“第二故乡”时,竟然是在专机“美龄号”上度过了最后一夜。“他再度回到重庆,却连飞机都不敢下,这是他从未想到过的结局。”杨天石说。此时,解放军的先头部队抵达重庆近郊,与胡宗南部交火。“眼看大势已去,蒋介石做出了一个非常痛苦的决定:放弃在八年抗战中都未曾失去的陪都重庆。”第二天凌晨,在“美龄号”的发动机轰鸣声中,蒋介石离开重庆,前往成都,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不过短短3年而已,成败在倏忽之间已然转变。今日的重庆繁华而安详,蒋介石在这里八年抗战的背影,留给历史太多思索。

  (《环球人物》记者 王肖潇 李静涛   文字统筹 许陈静)

责编:许兰

关键词:蒋介石本人,洽降,豫湘桂战役,1941年,纪功碑 聚合阅读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