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田市铃木贯太郎纪念馆所藏白川一郎的画作《最后的御前会议》。1945年8月14日,裕仁天皇在御前会议上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
1945年7月27日,东京时间下午三时,一场决定日本命运的内阁会议正在永田町首相官邸的地下室举行。自从绰号“日本家”的首相办公楼在5月25日空袭中被炸毁之后,77岁的总理大臣铃木贯太郎就把他和各部大臣以及陆海军领导人会面的地点挪到了私邸之内,托庇于钢筋水泥结构的地下防空室。当天凌晨,英美中三国元首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已经由无线电传送到东京,天皇也浏览过了外务省翻译的日文版公告,如何做出回应亟须由全体阁员确定。但在紧要关头,军人和文官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执:陆军大臣阿南惟畿又一次唱起“一亿玉碎”的高调,他认为:在“国体”问题和天皇的安置尚未获得明确承诺的情况下,军人绝不能放下武器。外务省次官松本俊一等人主张立即接受公告,以避免军民不必要的牺牲。
松本的上司、外务大臣东乡茂德则另有打算。这位大臣在1938年—1940年曾任驻苏大使,主持签订过诺门罕停战协定和《日苏中立条约》,自认为与斯大林颇有交情。他自作聪明地宣称:既然苏联领导人的名字并未在公告中出现,佐藤尚武大使在莫斯科的斡旋也没有被苏方完全回绝,可见日本仍有希望通过苏联向英美争取宽松的和平条件。因此,在莫斯科方面的消息传来之前,内阁不必做出表态。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这个点子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徒劳之举,但在当时却赢得了全体阁僚的拥护——“等待”意味着他们可以再度拖延做出决定的时间,并卸脱自己的责任。
7月28日下午4时,铃木首相在例行记者招待会上被问及:“阁下对27日的三国共同宣言做何看法?”按照与外务省以及军队的默契,老人家滴水不漏地回答道:“共同声明不过是开罗会议的翻版。政府不认为其有重大价值,唯有默杀。”日语“默杀”(Mokusatsu)一词包含有不予置评、不甚关注等意味,表意极为含糊;负责将讲话翻译成英文、并在国际电台播报的同盟社译员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对应词,只能勉强用了“Ignore it entirely”(全然无视)这一表达。而美国合众社的速记员在收听日方广播时,为了节省时间,将铃木的表态进一步缩写为“Reject”(拒绝)。这就造成了一个意外的局面:本来是模棱两可的掩饰,现在却被理解成了毫无余地的回绝。
作为对铃木的回应,8月6日上午8时15分,B-29型轰炸机“恩诺拉·盖伊”号在广岛上空投下一枚原子弹,毁灭了第2总军司令部所在的这座城市。在那之后的一个多星期里,日本经历了苏联宣战、第二次原子弹轰炸、两回合“圣断”、一次未遂政变以及为数众多的集体自杀,最终在8月15日中午,向全国放送了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天皇“玉音”。自1879年吞并琉球以来,横行于亚洲整整66年的军国主义幽灵,在这一个星期内灰飞烟灭。诚如荷裔美籍学者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所言,历史在这一刻重新归零,新的纪元开始了。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