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第二次长沙会战中使用九二式重机枪的日军
1937年8月中下旬,在北京西北的昌平南口镇附近的群山中,中日两军十余万人在进行激烈的攻防战。一位名叫贾善明的中国机枪射手右肩中弹负伤,被抬下战场。在后方医院中,他听说自己所在的第13军21师第121团二营的余营长已经中弹牺牲。77年后的2014年,这名老兵不顾自己97岁高龄,毅然决定重返南口,他太想再看一眼那片战场,更希望能亲自到余营长的陵前祭拜。
笔者还记得在去当年羊台子阵地遗迹的路上,和贾善明老人的一段对话:“日本人炮火强么?”“强!他们有飞机有大炮,炮弹一来,我们就往阵地前面躲。”“我们有炮么?”“听说有,但没听过响。”“日本兵厉害吗?”“枪很准,不怕死,我们阵地前面死得遍地都是,但还是从山下往上冲。”老先生回忆,打到后来,他们就用日本人的尸体当作“沙袋”,在上面盖上军毯架枪射击。
1937年8月18日,淞沪会战前线,日军士兵手拿发射后未爆炸的炮弹
会打仗的“死人”
日本兵“凶悍、不怕死”,这是抗日战场上中国士兵对敌人的普遍印象。实际上,同一时期苏联红军对日军步兵的印象更为恐怖——“就像跟死人作战”。在长期军国主义教育的灌输和毒害下,日本步兵被训练成死硬的作战机器,在他们身上,集中了狡诈、疯狂和专业。一战之后,日本逐渐建立起了亚洲最好的适役青年训练和动员体系,到抗战爆发时,日军步兵普遍接受过两年左右的系统训练,拥有较为出色的射击、投弹和拼刺技术。
在当时中国军队中,也有不少接受过几年军事训练,在战场上摸爬滚打过的老兵油子,他们的作战技术水平和战场经验甚至强于日本普通士兵。另外,受到长城抗战和“一二·九”运动影响,包括贾善明老先生在内的一大批青年主动参军,希望走上抗日战场,他们中大多数人经过训练也成长为优秀的士兵。因此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中日两国的单兵作战素养相差并不大。但考虑到中日两国步兵装备的差距,日本步兵的作战能力仍然要优于中国步兵。
以三八式步枪为例,这款步枪在研制之初,就专门考虑了在中国北方作战,为此专门设计了防尘盖。除此之外,三八式步枪装配刺刀后长度较长,采用小口径子弹降低后坐力以提高射击精度,这些都是为了迎合日本陆军重视拼刺和精确射击的传统,同时也符合日本步兵的身体条件。而同时期中国根据德国的经验,采用了7.92毫米步枪弹,虽然保证了枪械威力,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精确射击难度。
在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一度流传所谓“三枪日军”的提法,即日军在挨第一枪后会判断大致方向、第二枪会瞄准开枪者、连打三枪可能就会被日军打死。由此可见当时中国士兵对日军的枪法是相当头疼的。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