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压倒性技术兵器:日军为何总能以少胜多

2015-08-06 10:40:59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分享:
字号:

1438829432390547.jpg

1938年8月1日,用九四式轻迫击炮攻击安徽宿松县城的日军三枝部队

不够用的机枪

不过,日本人爱钻牛角尖和勤俭的性格也导致他们时常走入误区。在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发现,只要合理地将轻重机枪集中使用,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对日军形成压制。日军在1937年有两套师团编制体系,但这两套体系中的基层步兵中队(对应中国军队的连),理论上均配有9挺轻机枪和9门重型掷弹筒,每个日军大队中还有一个装备8挺重机枪的机关枪中队。而同时期中国军队除个别德式整理师能达到每营6挺重机枪,每个连9挺轻机枪的水平,大部分部队一个营也许就只有一两挺重机枪和几挺轻机枪而已。

因此,在纸面上,一个日军中队的火力很可能超过两个甚至更多的中国步兵连,当日军将大队的两门九二式步兵炮加强给步兵中队时,一个日军中队甚至可凭借优势火力重创中国的步兵团。但是在实战中,却时常出现另一幅场面——中国重机枪“一夫当关”,凭借地利横扫日军整个小队,甚至让日军中队被迫请调九二式步兵炮前来助阵。

原来,由于日本陆军在装备采购上异常吝啬,而且国内工业产能不足,到1937年日本军工企业仅完成足够17个常设师团分配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九二式重机枪更是只能优先供给驻扎在东北负责应对苏联方向的关东军部队。在抗战爆发前,甚至有日军将领发牢骚,单价高达2175日元的九二式重机枪和单价650日元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实在是“奢侈品”,给步兵(日军称之为白兵)每人发一支单价不到100日元的三八式步枪足够了。

此外,中国军队装备的卅节式和民国24年式重机枪都采用水循环冷却,使用帆布弹链,火力持续性远优于日军使用三十发弹板的气冷型九二式重机枪。虽然中国自制的机枪加工精度较低,与日军堪称奇葩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相比,据说故障率反而更低一些。所以,日军发现,面对准备充分的中国军队,单凭双方的轻重机枪,日军必须集中几倍数量,才有可能在对射中占到便宜。日军针对当时中国军队单兵作战能力较差,基层部队缺乏轻重机枪等支援火器的特点,逐渐在作战中编成步兵大队规模的渗透部队,这些部队携带高精度作战地图和数门山炮,专门寻找中国防线的薄弱处渗透,迂回到中国军队侧翼进行卷击和穿插。

在实战中,中国军队确实对日军的小股渗透部队极为头疼,但同样有不少日军渗透部队在通过中国防线后,因为无法和日军主力汇合,最终全军覆灭。

责编:邢若宸

关键词:日军,胜多,多国,兵器,手机壳 聚合阅读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